首页>产业 > 节能环保 > > 正文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港口与航运进入绿色低碳转型期

2022-12-29 16:38:27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李禾 评论:0

  随着“双碳”目标的确立,蓝天保卫战的升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港口大气环境,成为绿色港口建设的重要内容。12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2022中国蓝天先锋论坛”上,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蓝港先锋2022:中国典型港口空气与气候协同力评价》和《航运先锋2022:航运减污降碳进展研究》,这两份报告聚焦港口与航运业减污降碳。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典型港口和全球航运清洁化成效初显,我国内河港岸电使用率稳步提升,先锋港口企业和航运企业在减污降碳先进技术方面引领探索,减排路径逐步清晰。但港口减排的科技支撑仍较薄弱,国际航行船舶替代能源规模化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岸电受电设施安装不足,制约我国沿海港口岸电使用。

  报告建议,针对港口与航运业,政府部门需持续强化政策顶层设计,港口与航运企业应制定绿色发展战略和减排目标,探索创新多方合作的减排模式,加快实现港口与航运业绿色转型,推动交通强国的建设。

  内河港岸电使用率稳步提升

  船舶靠泊期间使用岸电可有效减少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蓝港先锋2022》显示,我国港口岸电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21年我国内河港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基本达100%,岸电使用率稳步提升,靠港船舶辅机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有可得数据的6个内河港岸电使用率平均值为43%。

  “这与2021年实施长江保护法有关,法案实施对长江流域港口岸电使用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交通项目主任成慧慧说。

  我国沿海港口岸电覆盖率持续提升,但仍有较高比例的沿海航行船舶、国际航行船舶尚不具备岸电受电设施,尤其是国际航行船舶岸电受电设施配备率整体偏低。根据《航运先锋2022》,2021年停靠我国沿海港口的国际航行集装箱船、散货船的高压岸电受电设施配备率仅5%。成慧慧说,目前推动靠港国际航行船舶岸电使用缺少有力约束机制和激励措施。港口应尽快推动已具备岸电受电设施的船舶靠港时尽量使用岸电,并强化岸电使用监管,明确岸电使用在港口方和船舶方的责任和罚则。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彭传圣说,我国港口可为国际航行船舶减排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比如要求为国际航行船舶提供服务的码头普遍配备岸电供电设施,为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创造条件。

  能源转型助力港口和航运“绿起来”

  港口能源转型不仅是优化港口自身能源消费结构,也要提升能源生产或供应中“绿电”占比,从而降低港口用能的全生命周期排放。在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方面,部分港口清洁化进程加快,厦门港、湛江港、宁波舟山港、武汉港比例均超过50%。

  根据《航运先锋2022》,新船订单中减碳技术应用比例明显提升。以集装箱船、散货船和油轮三大主力船型为例,截至2022年11月底,新船订单中应用节能技术和替代燃料的船舶运力占比范围分别达22.3%-40.6%和14%-37%。

  “政府部门可考虑加强对能源转型的财政支持,给港口和航运更多转型动力。港口应优先选择有助于实现长期零排放目标的能源替代路径,探索纯电动等替代能源的规模化应用。航运公司也需尽早开展零碳船用能源的布局和应用,并发挥纽带作用,联动各方参与替代燃料技术开发与应用。”成慧慧说。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总工程师李悦说,我国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协同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我国航运业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多方合作探索创新减排模式

  转向近零排放是我国迈向碳中和趋势下的港口发展必由之路。国内一些港口正在积极承担减排主体责任,如山东省港口集团发布港口移动源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可量化的绿色低碳港口“十四五”规划等。一些航运公司也相继作出气候承诺,推动航运脱碳。气候工作基金会顾问冯淑慧说,管理部门、港口、航运公司、能源供应商、货主等可共同探索绿色航运走廊模式,推动低排放、零排放船舶的规模化应用。

  《蓝港先锋2022》构建独立评价体系,对2021年我国35个典型港口减污降碳进展进行对比和分析。《航运先锋2022》分析了全球海运船舶减污降碳进展,聚焦进出我国沿海港口的国际航行船舶和航运公司表现等。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