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示:华科精准牵头“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聚焦“微创治疗” 攻关“卡脖子”技术
“激光消融术”(LITT)是一种新的脑肿瘤治疗技术,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将激光光纤置入颅内病灶,并在磁共振实时监测下,利用激光释放的热量对病变组织给予精准消灭。通俗来讲,我们可以把激光比喻为“切割器”,医生们利用“切割器”来去除存在问题的组织,关键是病灶损毁全程实现可视化、可控化。
作为一种新技术,相比传统的治疗手段,激光消融术消融范围精准可控、误差小,对病变周围正常脑组织和神经血管结构几乎没有损伤,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等优势,可成为替代开颅手术微创治疗颅内高风险肿瘤等病灶优选方案。然而,由于技术门槛高,之前,海外市场主要被美国的美敦力和Monteris Medical两家公司垄断,设备价格非常昂贵,且该产品未在我国开放使用,国内尚无应用该技术的获批产品。
作为中国药谷中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企业,华科精准在成立之初就聚焦于手术机器人和国产LITT系统技术攻关工作,立足产学研融合、突围高端“智”造,打造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全链条关键技术。2018年,华科精准联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开展颅内激光消融治疗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目前已完成磁共振温度监控序列和算法及配套软件、激光消融和冷却循环设备、光纤套管组件和原理样机的研发,并于 2019年底进入了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
突围高端“智”造 走在国际最前端
“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设备行业的加速融合,新技术引发的新趋势也为国产生物医药器械“弯道超车”带来新机遇。
为解决临床更精准、更适形、更智能、更安全的治疗需求,此次“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吸取国外同类产品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和创新。在第一代磁共振引导激光消融治疗系统和激光消融微创治疗套件等产品的基础上,针对实际临床需求以及消融技术进行探索研发。除了消除对病人自身颅骨的限制性要求外,新开发出的适形消融手术系统,将拥有“主从操作”和“自动操作”两种方式,一是由医生控制产品的行动路径,还有一种则是完全由计算机进行控制。
“大家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正在打造一套‘iOS’系统,这是iPhone、这是iPod......有很多功能都是无缝衔接的,比如:光纤植入时需要一套手术计划,开始消融时也要有一套手术计划等等,确保做到更加精细化的消融,提升手术精准度。”华科精准首席技术官刘文博介绍,“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其实没有一家公司真正拥有一整套的磁共振闭环监测精准适形激光消融机器人系统和微创激光适形消融套件产品,因此我们此次的项目研发不仅走在了国际领先,更进一步填补了中国在高端智能微创消融手术系统领域的空白,将引领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从辅助定位迈向微创治疗,实现对脑深部病变精准、微创、安全的消融,显著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治疗成本也能有效降低,未来发展前景很可观。”
携手并肩接力 “产学研”深度合作
科技创新最忌讳“闭门造车”,此次项目便是“产学研”携手创新的缩影。
据悉,项目采取联合研发的方式,在临床研究方面,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等三家医院负责,基本对儿童到老人全年龄段临床基础研究做到了全覆盖。此外,从技术上来说,前期的软件手术计划、闭环反馈控制、磁共振温度成像的进一步升级及精准化打造等则是由清华大学的两支科研团队分别负责,而所有研发的产品集成、工程化等部分则是由华科精准负责,各方分工明确、接力合作、高效推进。
然而,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因为磁共振的特殊性,针对二代产品项目研究的临床实验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无菌场地,但华科精准目前有的场地远远不够,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高效推进。
记者了解到,针对项目的实际困难,大兴医药基地积极沟通协调,帮助企业解决场地问题,推动项目建设。当前,项目研发正在有序推进中,第一代产品已完成300多项临床手术,即将获批上市。“十四五”项目中研发的第二代产品,基础样机已基本成型,正在进行鼠、犬实验,预计今年内将完成样机设计、核心算法并有望送检。
(责任编辑:韩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