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 > 信息技术 > > 正文

AI落地提速,但人才缺口依然巨大

2022-04-11 10:46:36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陈杰 评论: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量,AI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教育学习方式。然而,AI应用落地的速度跟技术上不断突破创新的速度并不匹配,AI人才的供需缺口也在进一步扩大。

  AI发展迅猛但落地受限

  北京冬奥开幕式上,压轴节目《雪花》惊艳亮相,在强大的算力、高效的AI算法支撑渲染下,AI让冰雪的高洁与春天的生机交相辉映,达到了科技助冬奥开幕式“人少而不空,空灵而浪漫”的要求。

  “冬奥上的惊艳表现,让AI技术的强大潜力更直观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进而让公众对这一技术产生无限遐想。然而,AI技术的不断迭代并没有缓解其产业端应用落地的难度。”文渊智库研究员王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数据、算力、算法被视为AI发展的“三驾马车”,然而对于大量中小企业而言,却成为难以跨越的门槛,制约着AI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乃至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产业数字化大潮下,AI算法对研发能力的要求极高,中小微企业所掌握的资料并不具备优势。此外,AI模型的训练依赖大量数据,因此带来的对算力要求的提升,进一步推升了算力的成本。凡此种种,都使AI技术难以有效应用落地。

  近日,特斯联首个人工智能开放创新中心落地,其着力于打造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同时,还兼备着算法孵化、科研共享以及人才培养的能力,迅速引发关注。

  “设立科创中心意在充分贯通学术生态和产业生态,使学术生态得以基于产业数据研发相应的预训练模型,并以‘成本共担’的方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AI所需的算力、数据、算法模型等核心要素。”特斯联高级副总裁刘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举可以让各体量、具备不同AI基础的企业均能通过学术机构所研发出的模型,以低代码、模块化的生产方式依据自身的需求,实现自有知识产权算法的孵化及既有成熟算法的调用,进而推动更高效的AI产业实践。

  深化AI教培体系反哺产业需求

  高盛日前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布局》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将超过500万人。随着双减政策下职业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新选择,如何培养专业人才,反哺产业人才需求,成为当前AI产业发展及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全新探索路径。

  在携手高校AI人才培养上,百度积极投入AI教学、实训、数据、算力、算法、工程师等资源,与高校共同培养创新实践型AI人才。目前,百度已经与100余所高校签署了院级的深度合作协议,部分985高校签署了校级的战略合作协议。

  百度AI技术生态总经理马艳军博士表示,除了在研、教、学等多方面给予全国校园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支持之外,百度已成功跃居中国深度学习平台综合市场份额第一的飞桨平台,积极开展社会AI人才培养。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在2020年1月印发的《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就提出,要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包括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互联网及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纷纷联手高校加快AI人才培养。

  与此同时,“双减”政策下中小学也逐渐将AI纳入教学内容之一。3月24日,基于对全国25个省市的中小学校长、教师和学生问卷抽样调查权威推出的《2022年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显示,超半数受访校已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

  借开放科创中心落地之际,特斯联也同时升级了人才战略,积极构建完善的“蓝领”AI教培体系。刘斌表示,AI人才主要包括研发人才和技术应用人才,要解决AI产业的应用化落地难题需要大量能够推动产业落地和应用的技术应用人才。“这是AI能走向普及的保证,也是特斯联开放创新中心希望达到的目标。”

  历经逾60年,AI已从最初的计算、感知阶段发展到认知阶段,下一阶段的突破离不开更靠近市场的应用落地,而产业要做的就是让更多玩家参与到AI发展的浪潮之中,助力AI更“接地气”。

(责任编辑:韩梦晨)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