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 > 信息技术 > > 正文

中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居全球第一 你在网上“充电加油”吗?

2022-05-24 13:33:5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孙亚慧 评论: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显示,青年在职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空前高涨,超过50%的社会青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之余“充充电”、“加加油”成为越来越多青年的共同选择。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中国上线慕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数量超过5.25万门,注册用户达3.7亿,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居全球第一。受益于网络媒体迅猛发展,许多青年通过慕课等方式选学课程、获取知识。

  终身学习,充实自我

  汪凝居住在北京市通州区,工作单位是位于丰台丽泽商务区的一家金融机构,每天通勤时间近3小时。对汪凝来说,在地铁上学习已收藏订阅的慕课课程已成为他的习惯。

  “最近我在看慕课网站上复旦大学老师讲授的《三国志》导读,因为一直对三国时期历史很感兴趣。课程中涉及古典文献解读的方法,也可以为我今后阅读其它史书提供帮助。”虽然所从事的工作与历史学无关,但在汪凝看来,参与在线学习可以丰富学识、拓宽知识面,他的同事中不少人同样也是慕课的粉丝。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青年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乐趣、人生追求,在“云端”进行远程学习,提升自我。如今,学习提升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热爱线上学习渐成风气。

  慕课、知识社群、网易公开课……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不仅让广大青年在离开校园后也能够继续学习,还能让全世界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享。据悉,中国慕课数量及学习人数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从2013年起步的中国慕课平台,面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中国各类优质课程资源和教学服务,早已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渠道之一。

  关键一招,提高技能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曾表示,要用好慕课这关键一招,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推进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

  “大学不仅要重视建设专业性强的慕课,还要重视建设受社会欢迎的科普类、知识类、服务类课程,为全民终身学习贡献大学力量。”钟登华说。

  正是得益于几年来慕课平台的迅猛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行动发展也在不断推进,众多像汪凝一样习惯在线学习的社会青年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家教育公共服务的综合集成平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已推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3个资源平台以及“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据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介绍,高等教育平台浏览量已接近900万人次,高峰时1秒达到7000人次,访问用户覆盖了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129个国家和地区,查看点击学习课程超过2.5万个,占全国课程比例超过93%。职业教育平台目前已经汇聚了将近2000个专业教学资源库,6000余门在线精品课和2000余门视频公开课,有效帮助使用者学习各类知识技能。

  优化体验,拓展潜力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高水平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完善注册学习和弹性学习制度,畅通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渠道。

  高质量的在线教育平台,为社会学习者便捷、高效的获取信息资源提供了强大助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慕课等在线学习网站一直存在完课率低的短板,不少学习者选课后学了几节便中途放弃,并未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真正培养起学习者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技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业内人士指出,在线课程未来在优化交互体验、拓展应用场景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更好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从而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提高个人“充电”“加油”的获得感。

  “只选了课还远远不够,还要使学习者真正听进去、学进去。”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铁铮说,线上课程还需要提高授课的互动性和精准性,完善针对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课程设置也要及时更新内容、丰富完善方式;要健全用户反馈机制,及时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要积极引进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在线教育质量。”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