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 > 信息技术 > > 正文
兼顾安全与利用

人脸识别,要高效更要放心

2023-06-02 18:15:2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武慧敏 评论:0
  人脸识别技术发展迅速,在金融支付、安检安防、政务服务、教育医疗等诸多场景都有用武之地。然而,“刷脸”在带来生活便利与高效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安全风险。兼顾安全与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才能走得更远。

  “刷脸”给生活提速

  选好商品,在柜台前选择刷脸支付,通过人脸识别后就可以完成付款。当下,刷脸支付在线上线下场景中得以广泛应用,便利了群众的日常生活。“刷脸支付方便快捷,手机没电也能使用。”正在商场结账的张冲说。

  除了消费领域的便利支付,身份认证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另一应用场景。在全国机场和火车站的部分通道,乘客将身份证放在感应区,面部正视摄像头,每人只需几秒钟就可完成相关信息核验,快速进站。李梦经常去全国各地出差,她说,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让高铁告别了纸质车票,“刷脸进站缩短了候车时间,凭身份证刷脸即可进站,提高了效率。”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说,人脸识别技术的本质是存储人类面部信息,从而进行精准有效的身份验证,新技术的使用能提高整个社会运行效率。

  风险不容忽视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与人脸识别相关的纠纷也日益增多,人脸识别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近日,广州的杨女士在某健身房办理会员卡后发现,该店要求会员必须使用人脸识别才可以进入。杨女士要求健身房提供除人脸识别以外的其他认证方式,并向当地消费者委员会进行投诉。据悉,随着“无感式”人脸识别技术的不断成熟,一些商家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擅自采集消费者人脸信息用于营销分析,带来了个人信息泄露的新风险。

  除隐私权、名誉权被侵害外,因人脸信息等身份信息泄露导致“被贷款”“被诈骗”等问题也时有发生。近日,包头市公安局电信网络犯罪侦查局发布一起使用智能AI换脸技术进行电信诈骗的案件,警银联动成功紧急止付涉嫌电信诈骗资金330多万元。据了解,诈骗者通过智能AI换脸技术,佯装成受骗者好友赢得受骗者信任,企图骗取巨额财产。

  业内人士认为,人脸信息泄漏的隐患主要在存储环节。目前人脸数据一般存储于人脸识别应用的运营方或技术提供方的数据库中。无论是在本地服务器还是在云端,一些企业缺乏有效的安防措施,一旦服务器遭到入侵,人脸数据就面临着泄露风险。

  对滥用行为说“不”

  在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用好管好数据,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好公民的“脸面”,至关重要。与其它个人信息相比,人脸信息更特殊。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薛军说,人脸信息作为生物识别信息,一般来说伴随着人的一生,是不可更改的。这与手机号码之类的个人信息不一样,后者发生泄露还可以换一个,但人脸信息发生泄露,不太可能去“换脸”。

  近年来,涉及人脸信息保护的法律陆续出台,对滥用“人脸”的行为说“不”。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和网络安全法等法律通过对个人信息或数据保护的规定,对人脸信息保护起到了规范作用。

  专家认为,目前部分APP厂商大肆收集利用人脸信息明显违反现有的法律规定,但囿于个人维权困难等原因,相关监管部门还是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好人脸识别在多应用场景中的事中监管,尽早及时发现违法行为并依法处置。内蒙古大学法学院讲师李东方说:“总体上,在法律规范制定的过程中,既要促进人脸识别技术在应用场景中让用户受益,保障技术不断创新进步,也要将人脸信息的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将技术可能造成的潜在风险降到最低。”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