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 > 信息技术 > > 正文

“躺屏”变“卷屏” 创产大前景

2023-09-21 11:36:28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郭倩 李力可 李倩薇  评论:0
  纸一样薄的屏幕可以卷成圆柱形方便携带、汽车里“隐藏车载显示”让屏幕与内饰“融为一体”、带有显示功能的便携医疗检测箱可进行远程医疗……高清、智能、多样态的显示屏正成为多方竞相布局的产业新赛道。
 
  一块显示屏,蕴藏大前景。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我国新型显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1.6%。每一元的显示器件产出可以带动下游信息消费类终端产出十元。更重要的是,新型显示产品与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加速融合,打开全新的创新磁力场和应用空间,孕育着巨大的新质生产力,助力各行各业升级跃迁。
 
  薄如一张A4纸,电脑屏幕可以像画轴一样缓缓卷起来——在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款柔性显示屏为笔记本电脑形态创新打开更多空间。小到穿戴设备,大到大屏幕,创新正驱动新型显示技术加速迭代,加快开发新应用。
 
  在日前召开的2023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上,京东方、天马微电子、四川长虹等多家显示产业知名企业展示了核心技术创新的新成果:一款反射率低于4%、透过率超过65%的透明显示屏,应用在汽车挡风玻璃上能有效降低屏幕反光带来的影响;敦煌壁画上的“九色鹿”在110英寸裸眼3D显示技术的呈现下栩栩如生;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加持下,电视机可应用于学习教育辅助、文档创作生成……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2023)》指出,我国显示产业成长性特征明显,形成了庞大的产业基础,产业吸引投资总体超过1.4万亿元,形成了车载、医疗健康、公共显示等六大新兴显示应用。
 
  “龙头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在超薄、柔性、透明显示、4K/8K超高清显示等领域取得明显进步,陆续推出多款全球首发产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显示领域首席研究员耿怡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新型显示产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特征明显,其技术创新也带动了新材料、核心设备、关键元器件等上下游产业链持续突破。
 
  与技术创新相呼应,新型显示产品与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加速融合。
 
  带上一副轻便的MR(混合现实)眼镜,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物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立刻在眼前“活”起来。在成都,不少观众通过MR导览与博物馆文物亲密接触。“作为文化消费新场景,博物馆与显示技术融合让博物馆的展陈空间得到延伸,同时让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更加逼真。在近期开馆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每天有近千人次体验。”该项目负责人说。
 
  在工业控制、汽车电子、远程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新型显示也在大“显”身手。
 
  “新型显示产业与5G、物联网、元宇宙等信息技术正在进一步融合,在智能家居、电子标签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渗透,并在电视、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等五大传统应用领域优化产品功能。”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型显示产业全行业产值超过4900亿元,全球占比36%,继续位居首位。其中,显示器件产值3671亿元,全球占比48%;显示器件出货面积1.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5%,助力电视机、显示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我国显示产业也面临一定挑战。耿怡认为,具体来看,显示产业经营主体相对分散,创新资源集聚不足,技术引领能力亟待提升,新兴市场增长有待进一步加强。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瞄准产业短板瓶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前瞻布局,加速新兴显示技术产业化进程。拓展下游应用,面向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元宇宙等新兴领域需求,创新产品供给。
 
  不久前印发的《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出,在新型显示领域,“面向新型智能终端、文化、旅游、景观、商显等领域,推动AMOLED、Micro-LED、3D显示、激光显示等扩大应用,支持液晶面板、电子纸等加快无纸化替代应用”。“作为数字产品最主要的人机交互方式,显示承载着数字信息传输‘最后一米’的重任,也推动着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要持续做好新兴技术的研究和储备。”耿怡说。

(责任编辑:王丹萍)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