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IBM欧洲研究院、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学和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改变了单个分子内原子之间的键,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键。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有助科学家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创造出新分子。
-
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水沸腾的过程会消耗能量。据近日发表于《先进材料》杂志的一项研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颖的表面处理方式,能够使水更容易达到沸点,因此需要更少的能量。该处理改善了决定沸腾过程的两个关键参数:传热系数(HTC)和临界热通量(CHF)。
-
7月18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了2022年审定的26个水产新品种,其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参与培育的凡纳滨对虾“渤海1号”榜上有名,品种登记号为GS-02-006-2022,这是海洋所继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和“广泰1号”后,又一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凡纳滨对虾新品种。
-
通过模仿生命系统的特征,自组织激光有望带来用于传感、计算、光源和显示器的新材料。据近日的《自然·物理》杂志,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展示了第一个自发自组织激光设备,它可以在条件变化时重新配置。这项创新将有助于开发能更好地模仿生物特性的智能光子材料,如响应性、适应性、自我修复和集体行为。
-
7月17日,记者从中交四航局了解到,由该局承建的海南自贸港海口新海枢纽项目(以下简称新海枢纽项目)主体结构已完成。从空中俯瞰,已具雏形的新海枢纽主体建筑伸开两翼,犹如一只巨大的“鲲鹏”欲展翅高飞。
-
近日,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化工学院催化反应工程科研团队联合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卓然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原油催化裂解制烯烃(UPC)成套技术”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
麒麟电池的发布,被业内认为是宁德时代持续巩固技术优势的体现,更被认为是中国企业引领全球动力电池技术创新的又一标志。
-
日前,专注于国际前沿环状RNA技术开发新型疫苗及多个新型治疗领域的圆因(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圆因生物)宣布其顺利完成了超2 8亿元的A轮融资。如今,环状RNA技术已成为多家公司的开发重点。
-
7月9日下午,哈尔滨“95后”小伙儿韩长佳轻点手机屏幕,仅用几分钟就在某知名线上购物平台上开了属于自己的店铺,并快速设置好产品、完成铺货。次日上午,韩长佳就收到了3个订单。
-
春赏油菜花,夏榨菜籽油。7月15日,科技日报记者从湖北省油菜办公室获悉,今年该省油菜籽质量好于去年,油菜育种技术和种植技术提升对扶稳“油瓶子”发挥重要作用。
-
7月15日,在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鸡西工务段调度室,调度员金建鑫根据最新的防洪防灾管理系统报告,微点鼠标发布出巡指令,10分钟后70余名巡查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排查水害险情,这比以往最少节省时间60分钟。
-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迈克尔·巴特利特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受章鱼的启发,开发出一种章鱼仿生手套,能够牢牢抓住水下物体。他们的研究被选为13日《科学进展》的封面。
-
盛夏时节,走进甘肃省高台县合黎镇的田间地头,各种制种花卉竞相绽放,香气袭人。成片的松叶牡丹姹紫嫣红,正是授粉的好时节,五四村村民孙进喜研发的授粉“神器”一亮相,就受到周边群众的青睐。
-
玛丽娅姆古丽是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塔里木乙烷制乙烯项目的一名储运工。该项目是我国首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示范工程之一,它改变了“玛丽娅姆古丽们”的命运,更是我国石油化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
7月13日,记者从江苏省溧阳市科技局获悉,江苏省农科院与溧阳中南化工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承担的小麦镰刀菌毒素污染风险形成机制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有效解决“丰产带毒”产业难题,开发出的新型药剂乐麦宝,今年预计推广使用面积超1000万亩。2020年,该项研究成果获得了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近日,国网海东供电公司组织员工对青海省零碳产业园内的互助保家扶贫光伏电站进行隐患排查,通过估算7月预计发电量计算并网电力碳强度和电力碳排放量,为保障2022年“绿电5周”青海全清洁能源供电活动期间,扶贫光伏发电就地消纳和余电并网制定最优调控方案。经估算,该扶贫电站7月发电量预计298万千瓦时,约减排碳2490吨。
-
美国《连线》杂志网站近日报道,预计到2025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人口增长带来的迫切需求、常规农业的经济现实以及技术进步,这三大因素叠加,现在正是机器人等颠覆性技术在农业领域“大显身手”之时。
-
7月13日,记者从湖南长沙望城经开区航空工业园获悉,园区利勃海尔中航起航空(长沙)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利勃海尔中航起航空),正式获颁CCAR145中国民用航空器维修许可证。这标志着ARJ21起落架国内维修服务的空白被填补,这也是湖南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国际民用起落架维修保障中心的里程碑事件。
-
十年间,每年大概有三四个月的时间,王飞腾会和他的团队活跃在天山乌鲁木齐的1号冰川上,与冰雪为伍。作为“冰雪储存师”,储存冰雪,是他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
7月11日,一条“火龙”从河钢邯钢大型轧钢厂万能轧机穿梭而过,标志着大型起重机QU120钢轨实现了第二次生产。“每米单重118 5公斤,是目前国内断面最大、米重最大的轨类产品。”该厂技术专家顾双全介绍说,该产品通过下线检验,符合YB T 5055-2014起重机用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