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创业 > 科技服务 > > 正文

在陇原大地上“种”科技

2023-05-26 15:34:27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刘勇 曾文溪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评论:0

  夏日的陇右重镇临洮县花香满城,洮河水清凉绵延,在洮河两岸,活跃着一支科技特派员队伍。

  “组织无论派我到哪儿,我都当作一种历练,一定要干出一番模样来。”自2019年被选派到临洮超大智慧农场新添基地以来,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科技特派员杨花莲,针对当地蔬菜育苗分散、育苗成本高、育苗设施简陋等问题,积极组建农机农艺结合的科技服务团,开展技术示范,有效激发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活力。

  像杨花莲这样守着初心梦想,扎根乡村的基层科技工作者,已经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

  农村发展最缺的是人才,农民致富最盼的也是人才。“从2002年成为首批科技特派员试点省份之一,甘肃将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科技特派员聚焦科技难题,架通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科技‘桥梁’。”甘肃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头连着科技创新、一头连着生产实践,科技特派员以农民实际需求和解决农村基层实际问题为导向,采取自下而上的“订单式”精准服务。

  “慧”种田 成果变硕果

  灌水下肥不下地,杀虫打药无人机,育苗放籽穴播机,铺膜起垄用导航,管理使用App……在杨花莲的带领下,将超大智慧农场耗时、耗力、费钱的“重活”变成了省时、省力、省钱的“轻活”。缓解了农村“无人种地”的问题,间接释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经营。

  杨花莲从带领公司技术人员整地、起垄、铺膜等生产环节入手,集成应用联合收获机、地膜捡拾机、打药机、移栽机等机械,实现了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引进以色列耐特菲姆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计算机系统智能管理延伸到农场每个角落。以结球生菜为例,每亩地节约用水100立方米,少用50%肥料,减少40%农药用量,却增加了30%产量。

  在被选派为科技特派员的近20年里,杨花莲培育出马铃薯新品种“腾薯1号”“腾薯2号”,引进筛选蔬菜新品种20多个,总结制订冬春茬无公害蒜苗、早熟地膜马铃薯套种甜玉米、塑料大棚秋延辣椒等栽培模式10余项。

  在技术培训方面,杨花莲灵活采取理论学习与田间实践相结合、教师讲授与课堂互动相结合、参观考察与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培训班160多场次,培训种植户8000多人次,培育出全国劳模、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以及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1246名、科技致富能人20名、专业技术骨干10多名。

  “我的职责不单是把我的科研成果教给农民,更重要的是把农民培养成懂科技的新型农民。”杨花莲说。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以渔,她服务的农场基地因集中示范、展示了许多名优特新作物品种、无公害生产新技术,吸引了周边广大农户前来参观学习,使广大农民迅速熟悉和掌握新品种的生长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真正起到了科技人员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模范带头作用,为临洮高原夏菜基地建设树立了科技样板。

  近年来,甘肃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在农民生产经营中解难题,为“三农”工作助力。正是依托科技特派员这支力量,甘肃不断将现代农业技术嵌入山乡村舍、植入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科技“种子”唤醒土地生产力

  春夏交替时节,平凉市境内的一场霜降让农作物不同程度受损,为了防止气温持续走低使作物继续受损致灾,平凉市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郑琪第一时间到实地调查和应对技术措施现场指导。

  “降温对小麦生长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小麦正处于孕穗抽穗期,我们要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进行绿色防护及统防统治培训,主要目的是达到保水肥、增营养、促生长、防病虫、防冻害。”郑琪介绍。

  多年来,郑琪扎根基层、服务“三农”,致力于新品种引进,参与小麦育种课题组选育高产、多抗、优质冬小麦新品种7个。作为平凉市农科院选育的新品种,彩色冬小麦“陇紫麦2号”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全面,并且富含花青素等微量元素,市场前景广阔。2022年在全市示范推广8000多亩,为全市特色小麦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科技特派员“往下跑”,推动现代农业“向上走”。自2010年通过人才引进就职平凉市农科院以来,郑琪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多个国、省重点项目,被评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甘肃省第二层次领军人才。2016年以来,郑琪每年都被选派为“三区”科技人才,重任在身,让他不畏严寒酷暑,赴泾川县高平镇上湾村、庄浪县柳梁镇河湾村等村镇开展新品种示范推广和科技培训。

  “如果脚上不经常沾点儿泥,身上不经常带点儿土,不晒晒健康黑,不闻闻泥土的芬芳,就不是一名合格的‘三区’人才科技工作者。”郑琪笑着对记者说。

  智囊团“把脉”解农忧

  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丰农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富士果树长势喜人,一颗颗包裹在纸袋里的苹果挂满枝头。村民们穿梭在果林中,对果树进行除草和病虫害防治,对没包裹严实的苹果重新套袋。

  天水市果树研究所、三区科技人才赵向东站在果树下回忆道:“近年来当地连续遭受冰雹灾害,果树受灾严重,我们‘三区’服务团队第一时间帮助果农做好灾后农业生产自救,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在专业团队的悉心照料下,受灾的果树粗度在3-5厘米的伤面接近完全愈合,树势也趋于健壮,枝类比、短枝数量迅速增加,村民的收入未受到太多影响。

  初夏时节,秦岭山脉北麓刚刚裹上绿装,同为天水市果树研究所、三区科技人才的张守江来到元龙镇富士苹果园,就被果农们围住。

  “这棵树花芽还很多,趁时间还充裕,一定要细致修剪,这样做是为明年的疏花打基础。”针对果农们提出的夏季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护等诸多问题,他耐心地一一解答指导。

  出食村位于秦安县千户镇东南部,花椒1560亩,苹果1470亩,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虽然光照充足,气候适宜种植,但交通不便,严重影响了作物的运输。张守江通过多次调查走访为交通等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村民们“量身定制”,动员老乡多种花椒,由于花椒转运时轻巧方便,干椒好存放,市场需求量大。伴随着花椒的清香,村民们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像赵向东和张守江这样的案例,科特派制度实施20多年以来,在甘肃的山坳林田间已屡见不鲜。各地纷纷为科技特派员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2022年天水市果树研究所共选派22名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深入天水一区五县、10个乡镇、57个农民合作社(贫困村)开展果树技术服务,为受援点及辐射村镇提供农业科技图书1.4万多册,举办各类培训班162期,培训果农4900多人(次),成为了服务乡村振兴的一支科技铁军。

  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2021年来,甘肃省坚持以“项目+科特派+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科特派”等多种模式,真正把科技创新的动能注入农村田间地头,如今,科技特派员制度在陇原大地开花结果,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甘肃省科技特派员累计培养示范户1万多户、建成示范基地150个、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2000余项,有效推动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科技特派员为“科”、为“农”的初心始终不变。他们在山川林田间“种科技”,为乡村振兴赋能添智。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