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创业 > 科技金融 > > 正文

中国金融体系自主性稳定性增强

2022-01-20 14:15:1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评论:0
  2021年全年企业贷款利率4.61%,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最低水平——

  中国金融体系自主性稳定性增强

  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2021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就金融领域热点问题做出回应。总体来看,2021年中国货币政策体现了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要求,前瞻性、稳定性、针对性、有效性、自主性进一步提升,中国主要金融指标在2020年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有力增长,金融体系运行平稳。

  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

  “上半年,国内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较多,人民银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用好再贷款和两项直达工具,优化存款利率监管,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在引导货币信贷增长回到常态的同时,着力优化信贷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下半年,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人民银行统筹做好跨年度政策衔接,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说。

  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从一系列数据中可以看出:2021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9.95万亿元,同比多增3150亿元;2021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分别同比增长9.0%和10.3%,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2021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3%,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超过4400万户;2021年全年企业贷款利率为4.61%,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2021年,社会融资规模全年的增量是31.35万亿元,比上年少3.44万亿元,但是比2019年多5.68万亿元,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力度仍然较大。

  同时,从中长期贷款的实际投向看,金融机构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仍然较大。其中,2021年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31.8%,比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的增速高18.1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制造业贷款1.67万亿元,同比多增3005亿元;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的增速是15.3%,比上年末高1.1个百分点,全年新增3.82万亿元,同比多增7346亿元。

  有效化解出清各类风险

  如何及时有效地化解、出清各类金融风险,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必答题。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介绍,2021年下半年,恒大等个别房地产企业风险显性化,房地产各类主体避险情绪上升,金融机构也出现了短期的应激反应。针对这一情况,金融管理部门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法治化、市场化原则,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做好出险企业风险化解工作。二是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准确把握和执行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满足房地产市场合理融资需求。三是出台《关于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金融服务的通知》,指导金融机构以市场化方式支持风险化解和行业出清。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近期房地产销售、购地、融资等行为已逐步回归常态,市场预期稳步改善。”邹澜说,下一步将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近期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开始调整,市场对美联储加息和缩表也有较强预期。中国宏观经济体量大、韧性强,应对疫情以来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金融体系自主性和稳定性增强,人民币汇率预期平稳,这些都有助于缓和和应对外部风险。

  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7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0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

  “此次中期借贷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降,体现了货币政策主动作为、靠前发力,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通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传导降低企业贷款利率,促进债券利率下行,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融资需求,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稳定性,支持国债和地方债发行,稳定经济大盘,保持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孙国峰说。

  刘国强表示,中国宏观杠杆率已经连续5个季度下降,为未来金融体系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创造了空间,为未来货币政策创造了空间。从国际上看,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比较好,经济增长韧性比较足,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仍然会快于主要的发达经济体,从而为未来更好保持宏观杠杆率水平创造条件。

  据介绍,人民银行将立足于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好跨周期货币政策,重点围绕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保持信贷结构稳步优化、保持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