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创业 > 科技金融 > > 正文

应用场景再扩容,数字人民币渐行渐近

2023-05-06 17:11:18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陈杰 评论:0

  从江苏常熟市5月份开始对在编公务员、事业人员以及各级国资单位人员实行工资全额数字人民币发放,到前几天微信用户可以在数字人民币钱包快付功能下开通“微信支付”,试点近4年的数字人民币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数字人民币推广需循序渐进

  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具有与纸钞和硬币同等的法律效力,可以用于消费、缴费等场景。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常熟代发工资,还是微信支付支持数字人民币,其实都是在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优化数字人民币试点环境。“这些都将有助于转变公众观念,培养使用数字人民币的习惯,进而促进数字人民币应用推广。”

  神州方圆总经理陈宏鸿告诉记者,在常熟市之前,其实已经有多个地方试点用数字人民币发放部分工资和补贴。数字人民币的支付具有高效、安全可控、可溯源等特点,非常符合政务场景的应用需求。“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持数字人民币快付功能,也将进一步促进数字人民币在消费零售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数字人民币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第三方支付平台支持数字人民币快付是‘钱包’与‘钱’的一种有机融合,也是符合数字人民币进一步试点和推广的策略要求。”

  从2020年央行公布了首批四个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到2023年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已扩展至广东、江苏、河北、四川全省以及山东济南、云南昆明等地。至此,数字人民币试点全国已有17个省市的26个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但相较于用户基础更广阔的第三方支付,数字人民币落地应用的速度还是稍显缓慢。

  目前,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已经覆盖了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多个领域。东方证券的报告显示,试点地区通过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笔数约2.64亿笔,金额约830亿人民币。

  虽然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城市越来越多,但是使用的人却并不算很多。数据显示,即便是长沙、西安、重庆等新一线城市,数字人民币的累计交易额度也不足100亿。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告诉记者,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数字人民币需要通过多方面技术的协同来保障交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试点初期,由于技术不够成熟,可能会出现支付延迟、交易失败等问题。“此外,由于数字人民币的使用方式与传统支付方式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还需要培养,推广和普及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未来五年或成主流支付工具

  尽管安全性和便利性在不断扩展的试点中得到验证,应用场景不够丰富仍影响着公众对数字人民币的认知和认同。

  董希淼认为,对于电子货币和支付工具而言,场景丰富程度往往影响用户选择和使用体验,只有不断完善生态体系、丰富的应用场景,才能让数字人民币无处不在、触手可及,进而吸引更多人使用,提高使用频率和用户体验。“常熟的做法对于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应用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如果后续执行效果不错的话,其他城市也将跟进。”

  据了解,常熟市此前已在全市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目前很多消费场景已经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

  欧阳日辉认为,数字人民币的落地需要通过各种场景来推广,试点为此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而通过政务场景来发放工资,表明了政府对数字人民币的稳定性、安全性有充分的信心,“同时也是在政务系统里进一步丰富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固化用户的使用习惯。”

  “相比第三方支付便捷的钱包开立方式,复杂的开户流程会制约数字人民币在商户侧的应用推广,需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优势,快速铺设数字人民币日常使用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数字人民币便捷的优势和可编程的支付优势,逐步建立数字人民币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基础。”陈宏鸿表示,此外,还应在当前的试点中逐步探索和明确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等市场运营主体和科技公司在数字人民币推广中产生的价值。

  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已进入第四个年头,公众较为关心的是数字人民币何时才能普及。董希淼认为,从全球数字货币的发展来看,我国的数字人民币发展还是比较快的,“但是数字货币的发展涉及很多方面,还需要通过广泛的试点来对其系统的稳定性进行测试,相信随着试点的扩展,未来几年普及性会有明显的变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研究员曲强也认为,当前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丰富,用户体验也在进一步提升。“未来五年内,数字人民币将和传统电子支付方式一样,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重要支付工具。”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