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推荐 > > 正文

竹缠绕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有力支撑

2022-06-17 11:18:50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马爱平 评论:0

  中国,是全球最主要的产竹国家,且享有“竹子王国”的美誉。当前,全国立竹数量超280亿株、种植面积超700万公顷、竹材积蓄量大约5亿吨。在“双碳”目标下,竹缠绕以“绿色、环保、生态、节能”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

  日前,北京科教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唐坚的论文《推进竹缠绕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刊发在《世界竹藤通讯》上。

  竹缠绕复合材料,是中国自主研发、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生物基材料,具备重量轻、强度高、可再生、低碳节能以及绿色环保等众多优势,目前已在市政、交通、水利以及建筑等领域有大量应用,其产业链更是遍布一、二、三产业。

  唐坚调研发现,为实现我国竹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缠绕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15年的努力研究,在竹缠绕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已成功授权290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76项,国外发明专利18件;同时,已形成1项团体标准、2项行业标准、1项国家标准。

  唐坚表示,竹缠绕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耐候性、安全性、抗变形能力、承压能力、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且寿命周期较长,是水泥、钢铁、砖瓦、塑料以及玻璃钢等高能耗材料理想的代替品。竹缠绕复合材料的推广使用,可代替高耗能和高污染的材料,可取得十分明显的减碳效果。以年产1000万吨竹缠绕复合管代替螺旋焊管为例,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23万吨;以年装配1亿平方米的竹缠绕材料房屋为例,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80万吨。

  如何加速发展竹缠绕产业,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唐坚建议,进一步加强竹缠绕产业顶层战略设计。从产业顶层设计思路方面看,紧盯竹缠绕产业战略发展需求,围绕关键问题,全面发挥好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等,进一步扩大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整合供应链,以推进竹缠绕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从重大产业工程方面看,坚持现代工业思维,开展竹缠绕产品深加工、智能化行动。做优、做强竹缠绕产业,合理布局竹缠绕产业基地。助力“智慧中国”建设,积极开展智慧管理行动。开展全球商贸行动,持续拓宽竹缠绕产品的海外市场。建设竹缠绕产业全球商贸博览园区,打造全球竹缠绕产业金融中心、竹缠绕旅游购物中心和竹缠绕产品交易中心等。

  唐坚同时建议,进一步完善竹缠绕产业标准化工作,全面部署竹缠绕产业重要标准前期研究。动员竹缠绕企业积极参加标准化工作,加大竹缠绕产业标准宣传和贯彻力度。进一步丰富创新竹缠绕产业产品,重点研发竹缠绕技术及复合材料等,深化竹缠绕技术和材料在水利、建筑、包装、军事、体育以及汽车等领域中的应用。在竹缠绕产业产品创新开发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以下原则:产品功能化、技术特异化、加工极致化、设计新颖化。

  “上述关于竹缠绕产品的创新开发,需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因此,在发展竹缠绕产业的同时,应当理清产业思路,明确2025年重点发展方向。在科研工作上,全力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紧盯竹缠绕全球科学与应用前沿,对标全球顶尖水平,积极推进中国竹缠绕技术的‘原始、颠覆’式创新,深化探索高精尖领域竹缠绕复合材料的极致化生产技术,建设竹缠绕产品综合评价模型等。鼓励央企、国企产业生力军参与竹缠绕产 业的建设,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平台优势,加快竹缠绕产业发展的步伐。”唐坚强调。

  唐坚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竹缠绕产业的科技支撑力度。

  一是设置专家服务小组。以各地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为关键对象,打造竹缠绕产业“科技创新——市场营销——产业经济”顶尖人才库,设置专家服务小组。安排行业专家为竹缠绕产业前沿趋势和关键技术提供咨询服务,为竹缠绕企业、科研攻关、 招商引资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建立健全竹缠绕产业“资源培育——产品加工——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为标志,引导全国主要省市建设竹缠绕产业品牌体系。

  二是构建竹缠绕人才培训机制。依赖龙头企业和高等院校,不断完善竹缠绕人才培养制度,为实现竹缠绕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三是构建竹缠绕技术推广机制。构建“省——市(州)——县(市、区)——乡(镇)”4级推广机制,为竹缠绕标准体系应用、科技成果推广等提供服务。

  四是成立竹缠绕产业研究中心。在竹缠绕产业重点发展地区,依托当地的龙头企业和主管机构,联合企业和科研机构成立竹缠绕产业研究中心,从而促进区域竹缠绕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韩梦晨)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