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推荐 > > 正文
电商平台按需生产、改进产品、优化供给

从“小需求”里发掘“大市场”

2023-03-01 11:33:0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叶 子 评论:0
  短视频或直播内容触达消费者后,消费者若对相关商品感兴趣,只需动动手指,即可直接完成交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日前发布《电商新模式创造新品牌、激发新消费的机制和政策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中国电商模式仍在持续创新迭代,大量消费升级新需求正通过直播电商等模式显现出来。

  “人找货”变成“货找人”

  每天晚上睡觉前,上海居民李女士都会关注电商直播。“也没什么明确想买的,就是看看直播间里又推荐了什么好东西。”李女士说,她最近看主播推荐后下单的一款全麦面包就很好,“独立包装,方便又健康。”

  像李女士一样,越来越多的用户养成了购物新习惯:在线上看看感兴趣的内容,顺便遇见“好物”。相对于传统电商的“人找货”消费模式,电商新模式借助维度更丰富的信息线索,实现从被动等待用户搜索转变为主动预判用户偏好,在尽量不降低消费者体验的前提下进行精准推送,实现了“货找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丝镶嵌代表性传承人何青,就通过短视频、直播的方式,找到了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的新粉丝群。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传承久远。在儿子的提议下,何青开设抖音账号,介绍花丝镶嵌工艺为何是“燕京八绝”之首等知识,吸引了200多万粉丝。

  集聚同好者的同时,何青的抖音账号也实现了“带货”。她的直播间里有一款花丝镶嵌工艺的小鱼饰品,每次上架都会很快售罄。截至目前,何青通过抖音电商已售出超30万件工艺品。“我发现花丝镶嵌工艺在抖音电商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以前都说花丝工艺品卖不出去,是因为人们不了解,也没地方了解。当知道这个工艺品后,很多人愿意购买。”何青说。

  《报告》认为,在兴趣电商或者内容电商的模式下,全新的“内容/兴趣—激活需求—购买—展示分享”链条已经形成。

  “垂直客”提升“复购率”

  借助电商新模式,商品供应方与消费者还能通过直播间等渠道建立实时互动,消费者能够直接向品牌方表达需求,有助于生产企业更快调整策略、改进产品、精准研发。

  罗鑫华是一名服装行业从业者,有了一定积累后,他于2007年开设工厂专事男装设计,主要以线下批发和贴牌生产为主。一直以来,产品反馈周期长、库存积压和回款周期长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他。2020年底,罗鑫华开设短视频账号“衬衫老罗”,自建品牌。

  在罗鑫华看来,兴趣电商为企业带来的核心价值,在于帮企业缩短了产品打造到消费市场之间的测试时间周期。以往,产品的市场反馈周期是3个月,但是等3个月后,如果市场反馈好,再翻单就来不及了。这导致工厂里“好卖的货不够,不好卖的货一直积压”。

  入驻短视频平台后,在兴趣推荐机制下,老罗能快速找到对产品感兴趣的垂直客群,并将产品核心亮点展示给消费者,一些“小需求”也能被迅速看见和回应。例如,罗鑫华曾推出一款衬衫,主打“符合人体工程学,男性抬胳膊后不会露肚子”。这条击中客户“痛点”的视频获得800万播放量,当晚就售出7000件衬衫。还有一次,消费者留言称裤腿过长,捕捉到这个诉求后,罗鑫华的工厂用10天左右时间推出了九分裤,首播当晚,新品就受到用户欢迎,2个月累计销售近7万条,且形成了较高的复购率。

  “广覆盖”转为“深挖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任兴洲认为,电商新模式不仅能激发出新的消费需求,而且能够快速准确地反馈给上游生产制造主体,促进上游按需生产、优化供给,使制造业呈现出柔性化、个性化、定制式的发展趋势,这样能进一步提高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实现消费需求和供给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网上零售额13.79万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中国网络零售市场重点监测电商平台累计直播场次超1.2亿场,累计观看超1.1万亿人次,直播商品超9500万个,活跃主播近110万人,电商新业态新模式活力显现。

  《报告》指出,如今中国电商发展重点正由“广覆盖”向“深挖潜”转变,从对新增用户数量的竞争,日益转向为存量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随着消费需求更加个性化、细分化,直播电商、兴趣电商等模式正在成为消费提质扩容的新场景。

  电商新模式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部分商品质量保障需进一步加强、交易秩序有待进一步完善、平台数据治理规则有待健全等问题。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监管治理进一步完善,直播电商、兴趣电商等模式有望进一步满足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主任王斌建议,应支持和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商品与服务融合、商旅文体与医游购娱等多产业融合,催生出更多体验式、沉浸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新场景。

(责任编辑:韩梦晨)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