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要闻 > > 正文

政策利好!新型储能将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2022-04-06 08:33:39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叶伟 评论:0

  我国储能产业再迎重大政策利好。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对此,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表示,作为今年新型储能产业的首个国家级重磅文件,《实施方案》对“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型储能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勾画了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路径,该产业发展将步入快车道。

  前景广阔但仍有困难

  通常,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在技术装备研发、示范项目建设、商业模式探索、政策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市场应用规模稳步扩大,到2021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

  但是,在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看来,新型储能虽然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就目前来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单体技术研究、关联技术产品应用层出不穷,但仍存在原材料、成本、安全性等方面问题,比如锂离子电池在制造工艺上正负极之间只有一层很薄的隔膜绝缘,在长期数千次的充放电循环中,尤其是过充过放状态下,电化学反应中负极会有锂晶体析出现象发生,若持续累积则可能刺破隔膜,造成电芯短路故障,局部热失控。同时,产业链尚未健全,智能化水平也需进一步提高。

  北大科技园创新研究院研究总监李天宇认为,目前新型储能产业商用化程度仍然不高,背后原因主要表现在技术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长时间验证,尚无法大规模进行商业应用。此外,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技术仍面临国内原材料短缺问题,依赖海外进口,导致整体产品价格高企,应用成本较高。

  强调技术创新“百花齐放”

  为破解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瓶颈,推动其高质量发展,陈海生表示:“《实施方案》的出台可以说正当其时,明确了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的实施路径,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

  陈海生说,《实施方案》的一大亮点在于强调储能技术“百花齐放”,不仅部署了不同技术类型、不同时长尺度的储能技术发展,而且首次提出了火电抽汽蓄能、核电抽汽蓄能的示范应用。

  姜希猛也表示,针对新型储能技术创新方面短板,《实施方案》鼓励不同技术路线“百花齐放”,尝试“多条腿走路”,给予各类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应用场景和发展空间。此外,针对新型储能技术安全和智能化水平不足等问题,《实施方案》还提出着力健全新型储能管理体系,建设国家级新型储能大数据平台,开展实施方案各项重点任务监测,提升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等举措,可谓亮点纷呈,为新型储能安全、有序、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实施方案》更加重视因地制宜,更加强调自主可控,更加突出智能协同。”李天宇表示,不同储能技术对于场地要求不同,因此不同地区的发展重点差异较大,《实施方案》更加注重根据所在地条件制定创新发展内容,例如:加快青海省国家储能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开展“风光热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加强河北、广东、福建、江苏等地首批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加大压缩空气储能、大容量蓄电池储能、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等技术研发,各区域均匹配了更加因地制宜的发展内容。

  需注重成本与效益平衡

  《实施方案》涵盖新型储能产业“十四五”期间从顶层设计到实施细则的全部内容,为下一步产业发展制定科学蓝图。但是,如何确保《实施方案》真正落地?

  “国家相关政策促进和保障,是确保《实施方案》落地的重要基石。”姜希猛表示,针对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引领支持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多元化应用。同时建立健全储能系统权威、透明、统一的国家(或省级)安全管理实时监控平台,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储能系统安全监管实效。此外,要推动新型储能示范工业园区建设。

  李天宇表示,在鼓励技术创新方面,需要进一步通过政策引导为较为成熟的新型储能技术提供市场空间;加强校企、院企间实验平台的建设,推进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国产化发展、促进创新型储能技术产业化发展。

  此外,对于企业而言,李天宇说,企业要优化储能选址布局,运用5G、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集中控制、设备共用,通过“共享模式”提高储能电站间、储能电站与风光电场的协同性,以分散建设来减少储能建设规模与成本;加强市场教育,让公众接触到更多新型储能产业相关内容,扩大未来的商业市场应用范围。

  “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平衡是新型储能产业的关键。”姜希猛表示,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开展新型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加速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推动成本持续下降;另一方面,要加快新型储能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不断扩大应用场景,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提高效益。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