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要闻 > > 正文

火箭发动机专家谭永华获2022年度何梁何利奖

2023-02-22 09:43:04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付毅飞 评论:0

  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颁奖大会2月17日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谭永华荣获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谭永华1987年从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原067基地(现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工作,一直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与研究。

  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是由多学科组成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高温、低温、高压、大振动、强过载等诸多技术难关,历来是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过程中需潜心研究、重点突破的世界级尖端技术,是液体运载火箭和导弹的“心脏”,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基石,是人类探索太空的动力之源。30多年来,谭永华主持参与多个国家重点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在载人航天工程主动力火箭发动机、探月工程变推力发动机等一系列液体动力产品研制中,突破了一系列关键和核心技术难题,保障了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和月球探测“绕、落、回”任务的成功实施,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使载人火箭可靠性指标达到0.97,航天员安全性指标达到0.997,必须使载人航天发动机单机可靠性指标提升1%。谭永华带领科研人员连续奋战,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设计仿真分析及测试验证,终于达成了这一目标。2016年4月15日,航天员刘洋来到发动机总装车间,看到护送她遨游太空的发动机时激动地说:“真想给它来一个大大的拥抱!”

  谭永华是中国新一代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主要开拓者。进入新世纪以来,他带领科研团队潜心攻关,主持研制成功了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过程中,他们全力吃透关键技术,开展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工作过程模拟仿真,突破了近80项高压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设计、制造、试验技术和瓶颈难题。该成果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掌握高压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其直接应用于长征五号、六号、七号、八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不仅实现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从有毒推进剂到绿色无毒推进剂的升级换代,而且使我国近地轨道发射和运载能力由9吨提高到25吨,为空间站建设、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等重大工程奠定了动力基石,推动航天强国建设迈上崭新台阶。

  谭永华为液体动力研制取得的突出成绩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肯定。他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获得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当选为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最新一届的陕西省宇航学会理事长。作为博士生导师和技术带头人,他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培养了一大批液体动力领域青年专家。

  获奖后的谭永华一如既往地低调与执着。他说:“液体火箭发动机型号研制是崇高的事业,是系统工程,有赖于全体液体动力人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面对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我将和液体动力人一道勇担使命,接续奋斗。”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由何梁何利基金设立,29年来已遴选奖励优秀科学家和产业领军人才1526人,为激发我国科技发展活力、培养自主创新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