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原创 > > 正文

吉安高新区:“两化融合”构筑绿色产业集聚高地

2022-03-16 15:52:07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于大勇 评论:0
  本报记者 于大勇

  吉安高新区,地处著名的将军县——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位于吉泰走廊核心区域,2015年9月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近年来,吉安高新区已发展为吉安市对外开放的窗口、绿色产业集聚的高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先后荣获国家级绿色园区、江西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江西省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突出贡献奖、江西省十大最具价值投资工业园区等荣誉及称号,并连续多年荣获省市先进工业园区。2019年9月,吉安高新区获国务院批复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吉安高新区大力发展低碳绿色产业,推进企业集群化、产品特色化、技术高新化发展,形成以吉安高新区为承载、以大项目为支撑、以集群化为方向的新型绿色工业体系,形成了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柔性工业网络。目前,该高新区拥有电子信息首位产业,以及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其中,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已形成以数字化视听、连接器件产业为核心,电子元器件产业为补板,光电显示产业为延伸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产业生态正逐步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生态圈效应逐渐明晰。

  强化环境治理提升。吉安高新区建立网格化监管体系,持续监管“地条钢”情况,对园区企业进行彻查并对重点企业建档造册,坚持做好监管月报表上报,形成全方位、常态化监管机制。深入开展园区企业环境、安全排查,实行 “散乱污”企业实时监管和分类整治。同时,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

  推进绿色协调发展。截至2021年11月,吉安高新区已实施和即将实施绿色改造项目18个,总投资17.04亿元,项目实施预计每年减少煤炭使用0.9万吨,节约用电297.1万度,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5万吨、二氧化硫0.074万吨、氮氧化物0.0225万吨、废气2074.56万立方米。与此同时,已全部完成32家企业燃煤锅炉淘汰改造工作,实现屋顶光伏发电约5万平方米,年发电量约1000万度。

  优化土地资源集约水平。吉安高新区强化土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严格按照用地准入指标,提高土地利用率。鼓励工业用地节约,倡导建设多层厂房,合理布局工业园区绿化用地。园区新建工业项目供地量与投资额、产出效益、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挂钩,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园区对于已开发土地实施腾笼换鸟盘活用地的思路,对存量土地低效或淘汰的企业,其用地采取“动迁回购”“拍卖回购”“协议回购”等经济行政措施予以腾退,严格按照“集约高效”原则,根据用途最佳、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引导和规范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智慧园区建设管理。2019年,吉安高新区为贯彻落实江西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意见》精神,加快“两型三化”(安全高效型、本质安全型,基础管理精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人员培训制度化)开发区建设,推进开展“智慧园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保障工作。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数字化办公,优先搭建政府信息平台,实施政务公开信息的网上发布。截至2021年11月,该平台已录入300余家企业信息数据,包含规模以上企业117家。吉安高新区以“企业服务、园区管理、招商宣传、产业发展”为目标,引导企业逐渐向高技术、新领域,专业性行业发展,将园区打造成为布局合理、聚焦明显、配套服务完善,创业环境一流、创新氛围浓厚,产业辐射江西全省的“两化融合”智慧园区。

  探索园区发展全新模式。2020年6月,吉安高新区成功获批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对此,园区严把企业入园关口,杜绝高能耗、重污染项目落户,鼓励现有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实现节能减排,同时不断完善和调整能源结构,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比重稳步提高,通过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公司对园区绿色发展进行全面规划提升。出台《吉安高新区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工作方案》,大力推进清洁生产自愿性审核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打造运营服务平台,完善政策体制机制,形成绿色产业发展新动力。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