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工大高科信息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魏臻,就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在加强政策精准施策方面提出建议。
据了解,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超4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是市场主体中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保障就业的重要支撑。这其中,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是我国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关键主体,市场地位突出。当前,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助力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截至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认定3批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国范围已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成效显著。
魏臻表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注某些特定领域,面对行业需求痛点,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社会效益非常显著。要发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强链延链补链、解决“卡脖子”难题中的关键作用,还需大力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建设。
“当前,在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基础科研项目、行业试点/示范应用项目、荣誉类评选等评价指标体系中,大多存在对企业规模有硬性指标要求的情况,这更适用于大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即使在创新指标上表现优异,往往因规模小,投入、人员、设备规模上达不到评价指标要求,因而直接被拒之门外,无缘参与。”魏臻说。
为此,魏臻建议精准施策,优化细化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基础科研项目、行业试点/示范应用项目、荣誉类评选等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上适度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倾斜,减少对企业规模的权重,防止一刀切,重点扶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同时整体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魏臻建议在我国进一步优化完善专精特新各梯度培育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中加大对企业行业前景、潜在成长性的权重,减少降低对企业当前规模的设定,充分挖掘中小企业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性,发掘培育更多潜力型中小企业纳入到专精特新体系各个层级中来,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靠拢,助推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做大、做强。
此外,魏臻还建议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等方面的精准扶持,真正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特定领域内解决痛点、发挥不可替代的价值。
魏臻表示,当前,在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上,财政资金是直接给予企业奖励资金,支持方式较为单一、平均,精准度不够,建议国家及地方政府在科技、产业化项目立项上,设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基金,推广双向“揭榜”等新举措,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益提升方面的精准扶持;尤其要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的首台套产品市场准入难点给予高度关注。
“市场规律失灵的地方,恰好是政府精准施策的最佳地点。”魏臻建议,“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发挥‘冲锋陷阵’的领头羊作用。”
后疫情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及产业发展将迎来新增长点,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迈向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对此,魏臻建议,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精准施策,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市场;建议国家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定更优惠的出口退税政策;提高针对中小企业的财政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推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出口专项信贷产品”,让商业银行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短期出口信贷;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扩大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规模,解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参与海外竞争中规模小、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差的痛点。
(责任编辑:韩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