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专访 > > 正文

邓建军:每一条建议都不舍得删

2022-11-02 10:53:34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林元沁 唐新卫 本报特约通讯员 谢佳妮 评论:0
 

邓建军对设备进行改造测试。

  林元沁 唐新卫 本报特约通讯员 谢佳妮

  “以我们正在做改造试验的这台机器为例,水洗槽改造前,一次洗水要用到5吨水,改造成功后节水率接近50%!”10月4日一大早,党的二十大代表、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邓建军就赶到车间,投入染色纱线水洗槽设备改造。提起最新进展,他难掩兴奋。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邓建军一天也没闲着。他想着要利用假期时间完成改造试验,尽快把升级后的设备用到生产中。

  30年扎根一线,参与技术改造项目500多个、攻克重大技术难题约50个,这一串数字不仅标注了技术工人邓建军的人生刻度,也见证着党代表邓建军与党同行的征程。

  19岁时,邓建军中专毕业,而后进入黑牡丹,成为一名电气维修工。当时正赶上企业引进大批先进设备的变革转型期,使用好、保养好这些设备,进而消化吸收再创新,成了他所在电子组必须跨越的“拦路虎”。

  “如何降低染浆停机损失,这在当时是全世界同行面临的共同难题。”邓建军说,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和同事们晚上趴在桌子上翻书画图,白天爬上机器多次试验……经过反复验证完善,终于打破染色换轴须停车的传统生产方式,实现了连续生产不停车。

  这之后,邓建军的创新攻关脚步越走越快,他所在的团队1988年组建“电子组”,1999年正式命名为“邓建军科研组”,2009年建成“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2012年“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揭牌,如今这里已成为省级和国家级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今年,邓建军带领团队分别完成了球经整经机和分经机的改造提升。过去,一台设备需要两名工人夜以继日地轮班,靠眼力和手工整理纱线分辨瑕疵,经过邓建军团队技改后,架设起了“机械眼睛”和传感器,人力减少将近2/3,生产率提高了50%-60%。

  回望过去十年,“创新”是邓建军坚守的信条。平均每年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都会完成20个技改项目,而这个数字背后,是邓建军在各个车间钻研技术的无数个日夜。

  “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感到非常荣幸。我在企业是搞技术改造的,在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方面,我们下苦功,每个人都努力去创造、去践行,一定能够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邓建军说。

  “企业转型发展不仅需要高精尖人才,还迫切需要高素质产业工人。”在他看来,推动中国“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弘扬“专、精、创”的工匠精神、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尤为重要。

  为此,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很早就建立了“一人讲、团队点、众人评”的知识分享模式,每个成员围绕一个技术环节和一个专题轮流讲评,周例会、月小结、季末评,分享科研成果。如今,他的工作室成员也从最初3人增至24人,培养出高级技师6人,技师9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2人,成员们大多来自车间,从纺织机械、电气维修到面料研发工艺,大家术业有专攻,合力再创新,形成了推动企业向前奔涌的内生动力。

  除了党代表、创新带头人,邓建军还有多个“身份”——江苏省签约产业教授、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和江苏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国庆节前,他用了几天时间,专门和产业工人及相关单位座谈,把一条条建议都认真记下来,节日期间整理发言稿,他要把大家的心里话带到会上。

  “拓宽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完善劳模工匠管理服务机制……每一条建议,我都舍不得删掉,原本按2000字准备的发言材料,已经写到4000多字。”邓建军笑着说。

(责任编辑:韩梦晨)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