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电子报 > > 正文
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绿证交易市场活跃度有望提升

2022-11-28 06:00:00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叶伟 评论:0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草碾乡华山村附近的荒山上,工人在150兆瓦光伏发电站建设工地施工。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本报记者  叶伟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准确界定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范围,以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认定的基本凭证,完善可再生能源消费数据统计核算体系,为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提供保障。

  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主任赵增海表示,现阶段将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对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促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促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

  《通知》明确,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的可再生能源,现阶段主要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推动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大支撑。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9月,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9036万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8.8%,其中水电新增1590万千瓦、风电新增1924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增526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262万千瓦。截至2022年9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1.46亿千瓦,其中,规模以上水电9507亿千瓦时,风电5441亿千瓦时,光伏发电3286亿千瓦时,生物质发电1129亿千瓦时。

  赵增海表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攻坚期。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主阵地在能源,主攻方向在于加快绿色低碳发展,主导力量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智汇光伏创始人王淑娟说,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利用具有可再生、清洁、低碳的特点。“十四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进入高质量跃升发展新阶段,将通过开展新能源大基地等项目建设,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有助于发挥其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主导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主力支撑。

  提升绿证市场活跃度

  《通知》提出,以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认定的基本凭证。绿证原则上可转让,绿证转让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积极推进绿证交易市场建设,推动可再生能源参与绿证交易。

  据了解,2017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制定出台《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绿证核发和自愿认购制度,明确提出绿证是消费绿色电力的唯一凭证。

  “绿证制度实施以来,已推动建立一整套规范、有效的绿证核发和交易体系,证书核发、认购交易总体平稳有序,初步推动全社会形成较好的绿色电力消费共识。”赵增海说,《通知》提出以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认定的基本凭证,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建立科学规范的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统计核算体系。同时,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绿色电力消费意识,提升绿证市场活跃度,提高绿证认购交易量。

  王淑娟说,《通知》与现行绿证政策充分衔接,明确以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认定的基本凭证。但并非全部绿证都可以用于抵扣,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消费量都是可以扣除,只有‘十四五’期间每年较上一年新增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才可在全国和地方能源消费总量考核时予以扣除”。

  要完善政策机制衔接

  赵增海表示,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我国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考核、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等政策中明确绿证的作用,但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绿证体系,存在定位不明确、政策衔接不充分、核发范围窄、交易量较少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未来应如何发展?赵增海说,要统筹推进绿证、绿电、消纳责任权重、碳市场等相关政策机制的衔接,形成基于绿证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计量体系,发挥政策合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王淑娟表示,要规范绿证交易机制和交易平台,统筹完善绿证、绿电、电能量市场间的衔接机制。同时进一步扩大绿证的核发范围,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王淑娟说:“可再生能源消费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是保障政策实施效果的前提。要加强数据统计核算,加强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分析、校核,确保可再生能源消费数据真实准确。”

  《通知》也提出,绿证核发范围覆盖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证体系。完善可再生能源消费数据统计核算体系,夯实可再生能源消费统计基础,开展国家与地方层面数据核算。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