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报 > 研究报告 > > 正文

医药健康产业研发从仿创结合迈向自主创新

2021-04-12 12:24:58
来源:赛迪顾问医药健康产业研究中心  评论:0
  ? 赛迪顾问医药健康产业研究中心

  核心阅读

  “十四五”期间我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将呈现七大趋势,我国从“制药大国”加速迈向“制药强国”;医学理念从“医学时代”加速迈向“健康时代”;研发创新从“仿创结合”加速迈向“自主创新”;生产制造从“工业生产”加速迈向“数字制造”;医疗服务从“相对失衡”加速迈向“供需合理”;药械采购从“简单分散”加速迈向“集中多样”;医疗保障从“全民覆盖”加速迈向“公平多维”。

  “十三五”时期,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等政策陆续出台,“健康中国”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方略中的重要内容。2019年,我国医药产业规模达到19306亿元,较2015年产业规模12942亿元,同比增长49.17%,年均增速高于全球。我国对全球医药产业的增长贡献率从2010年的12%上升到2019年的19%。我国I类药申报从2010年的69个增加至2019年的382个,获批临床的注册数量也从2010年的31个增加至2019年的307个,增长近10倍,特别是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医药健康产业备受关注。据此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将呈现七大趋势。

  趋势一,我国将从“制药大国”加速迈向“制药强国”。“十三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制药国。受2020年疫情影响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推动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迈向“制药强国”的步伐将加快,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举措更加优化。在政府职能层面,政府职能重心将从“重审批”向“重监管”转变,围绕创新药品领域的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在创新模式层面,基础研究将更加受到重视,跨学科合作开放意识将不断增强,产业分工将更加精细,由资本助推、专利授权、第三方研发机构参与的开放式研发模式将成为主流;在研发生产层面,结合数字双胞胎系统、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从基于化合物、靶点的研发方式,发展为具备精准数据支撑、以病人为核心的研发生产方式。现代医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趋势二,医学理念从“医学时代”加速迈向“健康时代”。我国现有医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健康时代”的要求,亟需加快构建“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型医学模式。“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迈向“健康时代”的起始阶段,具体表现为:一是诊疗手段将适应新的疾病趋势,从“药物、手术、治疗”为主向“健康管理”“健康促进”为主转变;二是医患关系将从“医生为主”向“医患互动”转变;三是服务对象将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这些特征都是为了适应“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时代要求,以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向往要求下的新的医学理念。

  趋势三,研发创新从“仿创结合”加速迈向“自主创新”。“十三五”期间,我国在细胞治疗、高端医疗器械、中成药等领域研发创新取得了众多突破性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产品和企业,研发创新模式从“仿创结合”向“自主创新”转变。在细胞治疗领域,2019年,我国细胞治疗领域注册并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包括未招募、招募进行中、招募完成等)产品数量为222项,位居世界第一;在医疗器械领域,我国部分高端医疗器械已实现自主创新,审评审批速度加快,产品上市时间缩短,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在中成药领域,我国现拥有中药方剂数十万首,临床中成药制剂5100多种,心血管类口服中药、感冒类口服中药、清热解毒类口服中药产品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近5年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均保持在10%以上,在各自的适应症领域均表现出较强市场竞争力。“十四五”期间,我国医药健康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还将进一步加强,成为“制药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

  趋势四,生产制造从“工业生产”加速迈向“数字制造”。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各种新型疾病的出现,趋向于以临床数据指导前端研发,针对个人病理特征,进行定制化的研发生产逐渐成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医药健康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制造”成为适应这种变化的内在要求。预计“十四五”期间,医药生产数字化,能以更加有效、更加灵活的生产方式,实现自动药料配给效率,提升药品综合质量,满足病人患者个性化需求,且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医药健康产业“数字制造”将成为我国医药生产的主要模式。

  趋势五,医疗服务从“相对失衡”加速迈向“供需合理”。当前,“供需矛盾突出”与“资源分布失衡”是医疗服务“相对失衡”的集中反映。一方面,我国医疗服务资源的供给量逐年增长,但医疗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另一方面,国内医疗资源分布失衡,加剧了医疗服务供需矛盾。大规模的综合型健康医疗服务机构一般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以医疗服务为例,转诊制度尚不能有效执行,使得很多基层病患仍需要去经济发达地区求医,虽然公立医院数量仅占全部医疗服务机构的1.34%,却承担了超过1/3的诊疗服务。《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等政策相继出台,旨在通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医疗服务领域的应用,加快促进医疗服务“供需合理”。预计“十四五”期间,医疗资源供给不平衡状态有望得到进一步缓解,更多适应以患者为中心的应用场景涌现,多元化个性就医方式将成为主流。

  趋势六,药械采购从“简单分散”加速迈向“集中多样”。随着我国医改不断推进,“4+7”带量采购、一致性评价、进口仿制药引入等政策逐一落地,药械采购“简单分散”方式已无法适应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仿制药企利润不断压低,创新药市场需求不断增长,“集中多样”成为新一轮药械采购方式,特别是OTC产品将更受消费者和零售药店青睐。预计“十四五”期间,集中采购模式将更加多样化,第三方集团采购模式、药交所模式、跨区域联合采购模式、GPO采购模式、与医保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医联体采购、“双信封”模式、“省级挂网+市级议价”等将根据市场实际供需情况不断优化规则,创新组合采购方式。

  趋势七,医疗保障从“全民覆盖”加速迈向“公平多维”。当前,我国医保基本实现全民覆盖,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仍然凸显。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医疗保障水平仍处较低水平,2016年美国健康消费占GDP比重为17.1%,德国为11.1%,日本为10.8%,韩国为7.3%;2019年,我国健康消费占GDP比重仅为6.6%。另外,我国基本医疗保险无法适应疾病谱的不断变化,而商业健康保险与慈善医疗发展又严重滞后,民众疾病医疗特别是重大疾病医疗的后顾之忧依然存在。“十四五”期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一方面,我国商业保险市场需求将得到有效激发,关于商业健康保险的产品种类将日趋丰富。针对新疾病的保险产品将不断涌现,长期或终身重大疾病保险的占比将显著降低,细分人群和特定疾病的保险产品成为主流。另一方面,“健康产业+健康保险”促成反向跨界,医药企业、IT产业和互联网联手,将加速医疗与大数据产业优势整合。大型保险企业已纷纷涉足医疗机构投资,建立上下游产业链网络。构建“大健康”生态圈,这也符合部分保险公司建立和巩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