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报 > 研究报告 > > 正文

高新区培育未来产业思考与建议

2023-01-10 14:30:39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徐 钦 评论:0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   图片来源:合肥高新区

  国家高新区具有培育未来产业的坚实基础和高度活跃的双创因子,是培育未来产业的前沿阵地,应主动培育未来产业,肩负起未来产业创新改革的新时代使命。国家高新区培育未来产业,要加强未来产业顶层设计,转变政府科创政策重心,因地因时布局未来产业,打通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徐 钦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和密集的时期。沿着未来技术发展路径和渗透路线,未来产业体系正在加速形成。近年来,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强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制造等前沿领域的布局,提前谋划颠覆性、变革性技术和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要求“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国家高新区具有培育未来产业的坚实基础和高度活跃的双创因子,是培育未来产业的前沿阵地,应主动培育未来产业,肩负起未来产业创新改革的新时代使命。

  一、未来产业是决胜未来的先手棋

  未来产业由处于探索期的前沿技术所推动,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升级的需求为目标,具有先发优势明显、经济带动效应显著的特征。虽然未来产业在当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但其代表科技和产业长期发展方向,会在未来发展成熟和实现产业转化,并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

  未来产业是实现变道超车,获取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当前,我国已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是决胜未来的关键一招。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看,聚合前沿科技的未来产业,不仅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牵引和阵地,还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更是我国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的重要支撑。

  未来产业是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先发国家和地区都意识到未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纷纷加强战略部署和规划,以期赢得产业发展先机和科技竞争制高点。在国际视角下,美国发布的《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报告将未来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并提出了未来产业研究所的概念;欧盟通过未来工厂计划和欧洲未来基金等扶持未来产业发展;日本提出“社会5.0”的概念,通过出台一系列法案促进未来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在国内视角下,党中央多次强调布局未来产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有关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如《杭州市关于加快推动杭州未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

  培育未来产业是国家高新区的应有之义。国家高新区以地方的智力密集资源和开放条件为依托,出台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改革措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发展前沿科技,实现未来技术的产业化则是国家高新区面向未来创新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未来产业具有突破性、颠覆性、前沿性等特征,是名副其实的高新产业。在新形势下,国家高新区应主动培育未来产业,继续发挥推动科技进步、引领自主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保障国家发展的安全,以科技强国建设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二、未来产业创新改革是国家高新区的新时代使命

  新时代,我国正在从“跟跑”向“并跑”全面转变,甚至在部分科技和产业领域向“领跑”跃升。在“跟跑”阶段,大多数产业有发达国家的技术路线和经验可以借鉴,因此科技的重点在于对已有理论的消化吸收,以模仿创新为主,产业重点在传统产业。进入“并跑”“领跑”阶段后,我国的科技和产业发展越来越多地进入“无人区”,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需要更加突出科技的原创性,更多发展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过去高新区的发展大多依靠招商引资,不适用于当前的“领跑”阶段,要从产业上做到“领跑”,要用未来眼光去看今天的产业发展,需要以未来全世界发展需要为导向布局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往往具有非自发性,并不全靠技术研发而自然产生,更多地需要靠主动培育,需要靠改革创新。改革以政府为主体,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当前,我国优秀产业的发展模式都是“跟跑”或者依靠我国大市场发展,我国的未来产业缺乏自己的发展模式,而拥有先进的体制机制和优秀企业资源的国家高新区应当勇担重任,积极探索立足国情、着眼未来、领先世界的未来产业的发展新模式,成为引领全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先行军和参照。

  未来产业需要具有突破性和颠覆性的前沿技术的支撑和驱动,而前沿技术的进步需要高密度的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等的推动。国家高新区拥有顶尖的创新人才,聚集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形成了活跃的创新氛围,在创新企业、创新机构、创新环境等指标上,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名副其实的新产业新业态的策源地,是培育未来产业的前沿阵地。国家高新区集聚全国约1/3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支出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到全国的一半,培养壮大了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实践证明,国家高新区已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阵地。

  三、国家高新区培育未来产业的建议

  1.加强未来产业顶层设计

  明确主体责任,成立未来产业推进领导小组职能部门,结合国家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并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的经验,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快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统一未来产业的认识,明确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重点领域、战略任务、发展路径和战略举措,避免泛化未来产业;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组建未来产业发展研究院,科学研判世界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发展动态,支持科研院所和民间智库开展多维度未来产业研究,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

  2.转变政府科创政策重心

  国家高新区以往的政策法规条例在很多方面不大适用于未来产业,创新持续性问题是培育未来产业时应着重思考的问题。为此,国家高新区应当转变政府政策重心:一是政府政策由注重直接支持向注重引导和服务转变,更多地依靠创新环境和市场选择,发挥政府的杠杆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服务未来产业的发展;二是政府政策由注重单个要素支持向着重培育创新集群转变,加强产业关联度和根植性,发挥未来产业的前后向带动作用,实现过去空间上的集群向未来产业创新型集群转型升级;三是政府政策由注重软环境建设向注重培育创新文化转变,从战略层面加强未来产业创新文化建设,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场景创新建设,孵化未来产业。

  3.因地因时布局未来产业

  首先,未来产业先发优势明显,各国家高新区应立足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布局特色未来产业,避免扎堆布局造成无效竞争、资源浪费、高端产业低端化等问题。如合肥高新区以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为核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中心”,建设量子科学与量子产业的双高地。各高新区应利用现有特色产业的集群效应,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下的错位竞争。其次,未来产业具有动态性,要根据产业生命周期分层,因时制宜布局,提高未来产业的培育效率。

  4.打通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第一,打通“产学研用”的创新链。聚焦原始创新,培育顶尖研发人才,设立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多元试错,推进前沿技术在具体应用场景和行业领域的应用和有效验证,构建多维度、可持续的场景体系。第二,打通科技金融的资金链。发挥政府采购的需求侧引导功能,为前沿技术向未来产业的转化提供早期的市场需求牵引。创新金融工具,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风险投资,刺激相关市场启动,推进未来产业走向商业化。第三,打通上下联动的产业链。未来产业是“明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天”的主导产业。在培育未来产业的过程中要增强全局意识、长远意识,带动上下游相关基础设施、工业软硬件、配套技术和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形成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

  5.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新时代,国家高新区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以全球视野谋划未来产业,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争做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无论在园区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要秉承开放式创新的原则,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培育未来产业;鼓励高新区企业在国外、国外企业在高新区内双向设立未来产业领域的研发机构、投资建设未来产业领域的生产和运营企业,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加强在未来产业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召开未来产业的国际论坛和高端峰会等活动,支持高新区内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未来产业具体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推动进入产业化阶段的未来产业领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构建高效的供应链。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