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报 > 研究报告 > > 正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路径及对策建议

2023-03-21 12:17:54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新兴产业处  评论:0

合肥高新区量子大道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发展规模实现质的飞跃,但是外部发展形势变化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发展阶段的转变,决定了未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集群化发展将是首要任务。相比于传统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驱动力更为强劲,知识溢出效应更大,产业自我升级强化的能力更强。因此,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促进更多创新资源汇聚,同时高效利用创新要素,从而实现集群持续创新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要选择好适宜的创新发展路径,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路径模式主要包括巨头引入型、升级创新型、融合创新型、引进创新型以及自主创新型5种模式,建议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集群发展路径,并采取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加快实现集群高质量创新发展。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特征及趋势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内涵和特征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成为衡量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相关机构为辅助,在某一特定区域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密切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企业和相关机构所构成的地域产业综合体。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各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总体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具有以下几大特征:

  第一,要素集聚度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企业、人力资本、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方面具有更高的集聚性。这些生产要素的集聚相互影响,不断衍生出相关企业的聚集、科研机构的入驻和投资资本的进入,充分体现了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

  第二,创新能力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创新驱动能力强是其天生属性,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部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往往对高新科技更加依赖,对知识创新和知识溢出效应的要求更高。

  第三,主体互动性高。网络互动性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行为表现,集群内部相关企业和机构之间通过分工协作以促进发展。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来说,其较高的创新活跃度意味着从研发阶段到产品开发阶段,最后步入产业化的一系列过程,专业化特征更为显著。所以,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互动程度较高。

  第四,知识传导性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企业在进行知识创新的同时,会产生知识外溢效应,不仅会沿着集群内的网络形成技术转移和知识传播,还会通过形成知识向集群外部进行传播。

  第五,成长潜力大。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本身具有成长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特征。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往往具备更大产业成长空间,并决定了其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虽然“十三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集群发展对进一步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仍有一定差距,集群创新发展能力不足是限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质量和效率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集群特点鲜明,发展基础迥异,如何根据实际选择好适宜的创新发展路径将是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将驱动集群创新发展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格局。进一步培育壮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过去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同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关键核心环节自主能力偏弱、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效率不足等问题长期困扰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未来通过集群集聚化发展,培育一批极具创新潜能和引领带动作用的特色化创新发展集群,不仅能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质量和效率,也将助推我国经济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2.多层次特色化集群需要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

  为了发挥集群发展对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作用,《“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首次对未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集聚布局进行了统筹谋划,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通过推进分级发展,打造多层次特色化创新发展集群,在全国形成点面结合、错位发展、协调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2019年,国家发改委公布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并配套一系列分类指导和支持举措,有效推动了首批入选的66个各地特色创新集群壮大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经过10余年的持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培育”走向“壮大”,在全国的分布也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批各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成为引领各地经济增长、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重要力量。未来,为了更好地推动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高效创新发展,有必要鼓励各地实施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

 


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路径

  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核心特征,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如何选择未来集群创新发展路径将是推动集群高质量发展的首要课题。根据创新不确定性的高低,以及相应情境下创新源头来源和创新扩散方式的不同,可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路径模式细分为5种,分别是巨头引入型、升级创新型、融合创新型、引进创新型和自主创新型。

  (一)巨头引入型

  产业的创新不确定性较低时,集群内部企业的收益与风险相对确定,创新的路径相对比较明确。相对明确和有效的路径往往是通过历经多年发展、已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的巨头核心企业来证明。在这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一种情况是引入巨头核心企业作为创新源头,另一种情况是已有集群中的巨头核心企业转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带动整个集群的转型。巨头核心企业对集群内其他中小企业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对外技术学习、对内技术溢出,可利用自身在技术创新、资本集聚等方面的优势,快速消化吸收行业内最新技术成果,并在集群内进行资源共享和知识的扩散和转移。这类企业处于产业链核心位置,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机构紧密围绕在核心企业周围,很容易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合肥通过引入京东方,建设了中国先进的六代平板显示生产线,逐步形成千亿级别的平板显示集群。

  (二)升级创新型

  除了引入成熟核心企业之外,创新的源头也可能来自于区域内部。创新的不确定性较低时,产业聚集区域可以通过发挥已有的产业基础或要素禀赋的优势,内生创新型企业,并通过小范围传播扩散,形成一个相对紧密的创新企业聚落,企业之间相互信任、学习、复制、合作并推动持续创新,形成新兴产业集群。例如,吉林省通化市的中医药产业集群,依托长白山丰富优质的中草药资源、当地雄厚的医药产业基础,配套中医药产业商务信息、中医药企业品牌孵化、中医药品营销等服务,打造了包括修正、东宝、紫鑫、金马等一批知名中成药企业,近年来还启动了集创业孵化、医药生产、科技服务、展示交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院士工作站等功能为一体的医药健康创业园建设,通化的中医药产业和产品逐渐向中高端迈进。

  (三)融合创新型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前两类创新发展模式虽然不确定性较低,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是产业集聚在竞争中的可替代性较高,一旦其他区域集中力量开展竞争,形势容易发生逆转。二是资产专用性相对较高,一旦技术路线出现振荡面临的风险较大。因此在这一类创新中,伴随着创新能力的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就要向融合创新型进一步转型,将创新的扩散不仅集中在小圈子内,而是更进一步与其他领域融合进行创新,从而形成独特而持久的竞争力。如深圳电子制造,在具备国际领先的制造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分别与软件控制和生命科学结合,诞生了大疆、迈瑞这样国际国内一流的无人机和医疗器械产业,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发展路径。

  (四)引进创新型

  高不确定型创新产业集群的其中一种类型是,从区域外引入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创业者而不是成熟企业,作为创新源头,但是创新内容是非原创的,这类集群被称为引进创新型集群。由于发展路径不明确,产业尚未成熟,企业之间普遍保持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沟通的关系,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创新内容的广泛扩散,另一方面有利于高频试错,创新内容快速迭代,逐渐成熟后发展成为新兴产业集群。例如21世纪初北京的互联网产业,留学归国人员带回雅虎、谷歌等海外互联网企业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互联网市场需求与发展特点,诞生了搜狐、网易、新浪等企业组成的互联网产业集群。

  (五)自主创新型

  高不确定型创新产业集群的另一种类型是,创新源头出自本区域,结合良好的传播扩散机制,从无到有形成自主创新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一个典型的案例是美国硅谷,以本地诞生的创新源为引领不断实现创新打造全球领先的自主创新型新兴产业集群,在半导体、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等几轮产业变革中都发挥了引领作用。近年来我国的自主创新型产业集群也趋于成熟,如在本地通过持续创新诞生的北京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也有本地通过引入原始创新团队形成自主创新型产业集群,如深圳引入创业公司华大基因,经过较长时间发展形成了基因产业集群。


成都高新区AI创新中心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一)优化创新发展生态,加大创新要素供给

  1.营造公平开放集群创新生态

  一是营造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依托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的契机,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不公平市场竞争环境,提升集群内不同创新主体协同发展能级,支持和鼓励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二是构建良好的集群创新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利用集群本地自然资源要素的基础上,完善集群创新发展相关各类基础设施,为集群企业打造更加适宜的创新硬件环境。三是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打破创新资源要素流通壁垒,鼓励创新要素在合理条件下自由流动,加快集群转型升级发展。四是打造区域间协同创新平台。积极打造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交流合同平台,及时总结发布各地集群发展成功经验,促进不同区域集群协同合作发展,优势互补。

  2.加大基础研究资源投入力度

  切实提升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基础研究投入强度,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一是鼓励加大财政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探索形成基础财政资金对基础研究长期投入机制。通过税收优惠等扶持措施引导集群内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二是因地制宜,结合集群发展实际和产业链重点环节,加强相关基础研究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基础研发机构。

  3.打造多元集群创新人才体系

  坚持政策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围绕各集群重点发展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引进培养一批专业人才。一是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发挥用人单位的引才主体作用,加快实施针对不同新兴产业领域的引才计划。建立人才市场化认定标准和奖励机制。鼓励成立创新人才创业基金,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二是积极推进本地化人才培养政策,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寻求与高质量人才培养机构开展合作,根据实际需要培养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管理人才以及高水平技术人才。三是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探索提高人才待遇水平,在创新创业、居住及子女教育等方面推出创新支持政策,促进人才发挥作用。

  4.加强关键薄弱环节金融支持

  积极构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支持机制,针对集群内不同生命周期、不同产业链环节的融资主体,提供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集群内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引导保险公司、融资租赁、金融租赁和融资担保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和保障。聚焦产业集群领军企业、产业链薄弱环节、公共服务薄弱环节等重点领域,加强集群内重大示范项目、产业链配套项目和服务平台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推进分类施策管理,匹配集群创新路径

  1.释放巨头企业创新策源作用

  针对巨头引入型集群,重点在于释放巨头企业创新策源作用。一是发挥巨头企业创新引领作用。支持集群内巨头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投入,鼓励先进技术和设备自主研发,全面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二是打造配套的创新服务平台。针对巨头企业创新发展需要,打造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能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创新效率。三是积极围绕巨头企业完善产业创新链条,引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塑造具备强大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形成集群内大中小企业协同合作发展能力。四是发挥巨头企业创新溢出效应,鼓励巨头企业人员创新创业,裂变形成一批相关创新型企业,积极推动集群内产业创新发展。

  2.强化集群升级创新顶层设计

  针对升级创新型集群,重点在于强化集群升级创新顶层设计。一是鼓励各地围绕新时期本地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目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紧扣当前国内外经济和产业趋势,研究制定推动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升级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方案,推动集群一体化、协同、高效、开放发展。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瞄准本地集群升级创新的薄弱环节,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完善产业发展大数据监测机制,发挥好政策组合拳效力,精准提升集群升级创新发展能级。

  3.加强融合创新人才引进培育

  针对融合创新型集群,重点在于加强融合创新人才引进培育。一是建立起与集群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融合型人才培育体系。面向集群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行业,统筹推进融合型人才培育体制改革,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壮大融合型人才规模和素质。二是推进实施精准化融合型人才引进制度。实行紧缺融合型人才清单制度,靶向引进一批融合型创新人才和团队,提升融合型人才引才精准度和产业适配度。三是加强融合型人才选拔培养。积极开展集群所需融合创新人才选拔工作,积极设立融合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施融合型人才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育一批高素质融合型创新人才。

  4.完善引进创新产业链条配套

  针对引进创新型集群,重点在于完善产业创新链条。一是积极培育本地配套产业链条企业。明确围绕龙头或优势企业的产业链延伸发展途径,强化改革意识,创新工作方法,形成工作合力,共同促进本地产业链培育发展。二是加强产业链关键配套企业引入力度。根据集群引进创新发展方向,加强相关产业链创新链布局谋划,密切跟踪产业发展新动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入一批关键配套企业。

  5.优化自主创新创业发展氛围

  针对自主创新型集群,重点在于优化自主创新创业发展氛围。一是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形成包容失败的商业文化,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氛围。二是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鼓励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敢于担当、宽容失败。三是围绕集群发展基础优势及未来发展前景研判,积极引入全球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前瞻布局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四是加大对重大科技成果和典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企业的宣传力度,提高科技创新人员在各类评选表彰中的比例,激发创新创业热情。五是鼓励围绕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定期举办有影响力的技术峰会、创新创业大赛等,塑造产业集群创新品牌。

  当前,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各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途径。其中,有效推动集群创新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发展的核心动力。未来应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加大创新要素供给;推进分类施策管理,匹配集群创新路径;同时高效利用创新要素,从而实现集群持续创新发展。

 

  图片来源:本报图片库

(责任编辑:韩梦晨)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