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园区 > 园区热点 > > 正文

为什么说“绿色”是肇庆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2022-11-07 11:08:13
来源:绿色肇庆 中国能源网  评论:0

  近年来,肇庆高新区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系统谋划“无废城市”建设任务,把节能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大力推动能源数字化转型,加强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积极打造国家高新区“双碳”示范区,取得明显成效。

  抢占绿色产业新赛道

  面向“十四五”,广东提出重点打造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明确把肇庆列入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主体城市、配套城市。

  肇庆高新区牢牢把握政策方针,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重要机遇,主动作为,积极谋划,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重要基地。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网联、汽车轻量化、充电设施和汽车后市场等新能源绿色产业百花齐放的新格局,成功引入小鹏汽车和宁德时代等一系列新能源产业。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为契机,肇庆高新区不断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加强传统制造业为先进制造业的配套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相融、协同发展。

  在此基础上,肇庆高新区紧紧围绕宁德时代、小鹏汽车两个“龙头”和“链主”,开展“龙头配套协同招商”及“以商引商”,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精准登门招商,优中选优引进关键零部件领域项目,加大本地化生产体系建设力度,先后引进安道拓汽车座椅、天铭新能源、常州巨石等30多个新能源产业优质配套项目,千亿产业集群雏形显现。

  构建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高新区鼓励区内企业密切产业联系,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国能(肇庆)热电有限公司是园区热电联产企业,为园区企业的生产提供热能。其不仅提高了自身发电机组的能源利用率,还通过淘汰园区内的分散燃煤锅炉,实现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广东山鹰、焕发生物等链主企业纷纷围绕国能(肇庆)热电有限公司增资扩产,同时吸引了达利食品、鲜活果汁、创康食品等下游企业布局。

  除供汽合作外,广东山鹰还将造纸后的固废交由国能(肇庆)热电有限公司耦合发电处置,确保生产产生的污泥不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而国能(肇庆)热电有限公司燃煤机产生的大量一般工业固废,也可作为广东海融环保有限公司的产品原料,实现了园区内的资源循环利用。

  除围绕蒸汽供应链打造的产业生态链外,肇庆高新区通过围绕重点发展产业构建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循环化改造,区内的600多家企业产业协作程度日益加深,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达75%。

  推出企业碳账户金融服务体系

  围绕工业领域,肇庆高新区加快发展绿色园区工程,逐步壮大绿色工厂和绿色设计产品的规模,推动区内制造业企业向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等方向转型,逐步构建绿色制造支撑体系。

  为此,肇庆高新区秉着先行先试的理念,持续开展“智慧能源+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探索打造智慧能源碳管理体系,创新推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肇庆高新区的“园区智慧能源管理与碳排放管理”平台已经接入181家企业,占全区规上企业比例超过70%。此外,肇庆高新区与中国人民银行肇庆支行密切合作,共同打造了“碳账户+”金融服务体系,全省首创“云碳贷”系列金融服务模式,有效引导市场主体将减排降碳的社会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节能减排、降本增信和绿色发展一举三得。

  自今年6月推行以来,已有190家企业建立了“碳账户”,11家金融机构参与试点应用,为61家企业合计发放“云碳贷”14.18亿元,节省利息高达752万元。

  肇庆动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光伏发电项目。打造综合智慧能源园区随着分布式光伏、独立储能和分布式储能的进驻,肇庆高新区加快推进光储能一体联动发展,打造“综合智慧能源园区”。

  肇庆高新区拥有600多家企业,全年日照时长达1600小时。利用优良的地理环境及各类建筑物,特别是工业厂房丰富的屋顶资源,园区开发建设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截至2022年9月21日,肇庆高新区共有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54个,总装机容量为16.3万千瓦。

  肇庆高新区光伏发电项目。肇庆高新区也在筹备实施综合智慧能源改革,储能电站是其中一个重要模块。储能电站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充分与区内及周边县(市、区)光伏、风能项目对接,将新能源收纳、存储、上网连结为一体,打造肇庆高新区综合智慧能源系统。

(图片来源:肇庆高新区)

(责任编辑:陈楠)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