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 > 节能环保 > > 正文

第七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际论坛在京召开 多方合力推进CCUS产业创新发展

2023-03-20 10:08:42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操秀英 评论:0

  3月17日,以“CCUS低碳向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际论坛在北京开幕。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的能源界、科技界近600位政府官员、企业高管、专家学者与会,交流探讨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路径,政、产、学、研四方合力推动CCUS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促进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据介绍,CCUS作为革命性的绿色低碳技术,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后加以利用,可用于地下驱油、生产化工原料等,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变废为宝。CCUS是国际公认的三大减碳途径之一,是目前实现大规模化石能源零排放利用的唯一选择,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兜底技术,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利用CCUS减碳将在2030年、2035年、2050年分别达16亿吨、40亿吨和76亿吨,分别占2020年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7%、11.8%和22.4%。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他指出,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7%,能源发展转型任务更加紧迫,必须直面碳减排这个“硬骨头”。发展CCUS全产业链技术,是稳健推进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一环。推动CCUS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一方面要明确CCUS战略定位,科学制定CCUS发展路线图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CCUS规模化应用示范;另一方面要加快打造CCUS产业联盟和创新联合体,持续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着力打造CCUS产业新高地。

  CCUS产业技术发展是一个多层次、跨行业的系统工程。不同地区全产业链技术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产业化发展成本依然较高。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厚良在论坛开幕致辞中提出,大家要携手同行,以工程思维合力推进,加快形成CCUS产业化规模化经济利用。

  戴厚良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合力破解CCUS科学技术难题,形成以先进工艺、高端设备产品为载体的技术体系,勇当CCUS科技创新的“开拓者”。重点攻关低浓度二氧化碳低成本捕集技术,加强二氧化碳地质利用、化工利用、生物利用技术的研发。二是合力推进CCUS全产业链示范工程,构建我国二氧化碳规模化利用工业体系,勇当CCUS产业发展的“领跑者”。着力打造3~5个百万吨级CCUS全产业链示范工程,稳步推进千万吨级CCUS产业园区建设。三是合力构建CCUS高质量发展良好环境,建立新型能源国际合作运行及投资体系,勇当CCUS市场应用的“主力军”。持续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建石油、炼化、煤电、煤化工等碳排放企业“命运共同体”,与国际大公司、研究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建设一批CCS/CCUS项目,拓展CCUS产业国际合作“朋友圈”。

  政府部门积极为CCUS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论坛讲话中指出,为支持CCUS发展,生态环境部在CCUS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研发示范、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下一步将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转变。生态环境部还将继续稳妥有序地推进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截至2022年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亿吨,累计成交额104.8亿元。今后将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进一步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同时,要在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的基础上,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李金发在论坛讲话中指出,地调局加强地质碳汇碳储国情调查和能力建设,今年1月首次发布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结果。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巨大,预测潜力达2.58万亿吨,可为我国“双碳”目标实现提供重要支撑。自然资源部将进一步聚焦重大需求、创新技术方法,加大研究力度和深度,继续细化全国主要沉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空间安全性评价,积极推广适宜地质空间持续用于二氧化碳利用和封存,全力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陈建峰表示,加速数字化与战略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快CCUS产业建设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抓手。CCUS产业创新联盟,为国家及相关部委相关决策提供重要支撑,今后中国工程院也将与CCUS联盟一起,推进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发展,持续发挥关键作用,与企业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CCUS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

  论坛期间,中国石油南方石油勘探开发公司与Bp(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署“海南低碳合作备忘录”。 本届论坛由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承办,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协办。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责任编辑:韩梦晨)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