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近日从安徽大学了解到,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吴明在教授团队提出了在锌片表面制备二氧化钛无机纳米层和硬脂酸有机分子层共同组成的多功能筛,以获得稳定的锌阳极,从而抑制锌枝晶的生长,减弱析氢反应,缓解锌阳极腐蚀。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材料领域期刊《先进应用材料》上。
2023-06-06 分享
-
来自美国俄亥俄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等的科学家,首次拍摄到了单原子X射线信号,这一突破性的成就有望彻底改变科学家检测材料的方式,相关研究刊发于5月3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
2023-06-02 分享
-
包括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悉尼大学在内的国际研究团队将合金和3D打印工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钛合金,这种合金在拉伸下坚固而不脆。这项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的突破,为在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化学工程、空间和能源技术中应用的新一类更可持续的高性能钛合金的研制带来了希望。
2023-06-01 分享
-
2023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将于6月28日至29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行。5月31日,2023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会上对外公布了这一消息。
2023-06-01 分享
-
无线通信需依靠特定的电磁波频段,然而自然界中电磁波频段丰富且互相干扰。通信要稳定,就得屏蔽其他电磁波的干扰。
2023-06-01 分享
-
随着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迅速扩大,对储能电池新材料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第十五届深圳中国国际电池技术展览会上,有企业发布了新一代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其首次充放电效率可以达到90%。
2023-06-01 分享
-
5月30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环境材料与生态化学研究发展中心硅基功能材料组与山东鑫纳超疏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出了兼具优异耐压性、机械稳定性和耐候性的5G天线罩、雷达罩超疏液防雨衰涂层,能有效解决5G信号在降雨时的“雨衰效应”。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2023-06-01 分享
-
日前,天津大学李振、谢育俊团队成功研发新型指纹显影剂,可实现高质量指纹图像显影,为身份认证、案件侦办带来新思路。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先进材料》。
2023-06-01 分享
-
记者5月27日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孙承林、副研究员顾彬等和大连理工大学段玉平教授合作,在构筑高效复合吸波材料方面取得新进展,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具有类石榴结构的磁性树脂衍生碳复合吸波材料,通过组分调控和微观结构设计引入了多重电磁波损耗机制,使该复合材料表现出了优异的吸波性能。
2023-05-29 分享
-
第三届师昌绪先进材料论坛和庆祝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建所70周年学术交流大会于5月22日至24日在辽宁沈阳举行。
2023-05-29 分享
-
5月2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材料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者利用核径迹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三维锂负极框架构型。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先进能源材料》上。
2023-05-26 分享
-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领导的一个团队开发出了一种首创的突破性方法,可以更容易地用“顽固”金属制造高质量的金属氧化物薄膜。这项研究为科学家开发用于量子计算、微电子、传感器和能源催化的下一代新材料铺平了道路。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2023-05-25 分享
-
日本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历经500次充放电循环性能仍优异的钙金属充电电池原型,有望成为目前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LIB)“物美价廉”的替代品,相关研究论文刊发于最新一期《先进科学》杂志。
2023-05-25 分享
-
“石墨烯电池将成为下一个电池技术的突破方向,随着石墨烯制备技术进一步推动规模化应用,5年至10年内市场将进入高速发展期。”5月23日,在超威集团2023年品牌大会上,超威集团研究院院长刘孝伟说。
2023-05-25 分享
-
5月19日至22日,第九届全国掺杂纳米材料发光性质学术会议在广西南宁举行。来自120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80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同交流和探讨光电学科前沿科学研究取得的进展和学术成果。
2023-05-25 分享
-
23日,记者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获悉,我国科研人员在I型双曲天然材料上观测到声子极化激元的反向切伦科夫辐射。
2023-05-24 分享
-
5月18日至20日,第二届聚酰亚胺薄膜技术与应用专题研讨会在山东东营举行。来自各地的多名专家学者400余人齐聚,共商聚酰亚胺的生产发展之路。
2023-05-23 分享
-
鱼与熊掌也可兼得!5月19日,《科学》发表了一项关于煤经合成气直接转化制烯烃的最新成果。在大量实验基础上,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焦峰博士、潘秀莲研究员和包信和院士的研究团队创制了一种新型的双功能催化剂。该催化剂在保持低碳烯烃选择性大于80%的条件下,一氧化碳的单程转化率达到85%,低碳烯烃收率达48%。这项研究成果破解了高活性和高选择性无法兼得的难题。
2023-05-22 分享
-
记者18日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悉,该校侯旭团队副教授郑靖与香港大学唐晋尧教授合作开发出一种可通过控制光来实现图案色彩变化的新型活性胶体材料,这种如“变色龙”般的活性智能材料比传统变色材料更可靠便利,为彩色电子纸和自供电光学伪装提供了简便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2023-05-19 分享
-
5月15日,甘肃省科技厅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宁波材料所)签署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积极加强技术研发合作,共同推进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补齐甘肃在磁性功能材料与器件、极端环境使役材料、高性能纤维与结构—功能复合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技术短板,进一步深化两省在该领域的技术研究。
2023-05-1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