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北京电 由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吴新宝团队研发的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见图),作为北京市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典型代表,日前在2023中关村论坛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发布。
-
制造功能高分子薄膜的设备,过去约20%的关键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为完成这项重大装备的技术攻关,位于江苏苏州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有机功能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与位于上海的中国化学智能装备研究院携手合作,成功开发出“国产宽幅高速双向拉伸薄膜成型设备”,一期成果已在江苏南通的相关薄膜制造企业投入使用。
-
日前,由中国能建东北院(以下简称“东北院”)负责常规岛及BOP设计的田湾核电二期工程(3、4号机组)、三期工程(5、6号机组)通过竣工验收。
-
“确实不错,看不到污水管道、垃圾,也闻不到一点异味。”常到此健身的李铭称赞说,真没想到污水处理厂还能建成公园。
-
5日,记者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悉,该所李振声院士团队培育的耐盐抗旱小麦新品种“小偃155”在河北省黄骅市完成田间测产,结果显示,“小偃155”亩产411 9公斤。测产专家组认为,尽管受到2022年和2023年冬季特强寒潮等不利气候条件影响,“小偃155”仍然表现出突出的抗逆高产特性。
-
“这口新井真给力,测试单井日产325吨原油!要知道,我国近年来发现的原油单井日产平均也就几吨。”5月10日,中海油天津分公司首席科学家薛永安看着手中的数据,开心地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
近日,我国水文地质研究专家中国矿业大学齐跃明副教授及其合作团队回答了这个问题,相关研究成果5月24日以“变径抽水井降深和涌水量关系的混合井模型”为题在线发表于《地质科技通报》杂志。
-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观察原子在激光刺激下发出的光的类型,他们可以检测到原子的“呼吸”,即两层原子间的机械振动。这种原子“呼吸”的声音可帮助研究人员编码和传输量子信息。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种设备作为量子技术的新型构建块。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1日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
5月18日,香山科学会议第748次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春和在会上表示,“大力发展深地储能是实现中国‘碳中和’和能源结构升级转型的关键。”
-
在距离小麦收割日期越来越近的6月1日,山东省滕州市种粮大户李大成来到田间地头查看麦情。他蹲下身,随手捏了捏麦穗,将搓出的麦粒放到嘴里嚼了嚼,“差不多了”。这位种了半辈子地的农民向科技日报记者提到了这两年他思想上的新变化:追求更高产,就得相信技术。
-
4日,中海油深圳电厂,由中国航发自主研制的“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代号AGT-110)运行正常。操控室显示屏显示,“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已累计运行突破14000当量小时,其中单台运行时数超过7000当量小时。
-
6月2日,在江苏盐城东台市油菜“耐盐碱高产高油”技术模式观摩会现场传来喜讯,经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现场测产,采用耐盐耐密高产高油新品种和密植抗盐稳产新技术
-
6月2日,“小型化重离子治疗装置研发”项目启动会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兰州新区举行。
-
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系统、全球首台5 0T人体全身医学磁共振成像系统……仅仅成立3年,位于深圳龙华的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已取得一系列国产医疗器械技术突破。
-
6月2日笔者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获悉,经中国工程院专家组现场考察后确认,由深圳大学、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与该集团联合开展的,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中试,在福建省兴化湾海上风电场获得成功。
-
6月2日,亚洲最大火电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国家能源集团江苏泰州电厂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每年能够捕集消纳二氧化碳50万吨,其成功投运标志着我国的大规模煤电CCUS技术日趋成熟,为后续开展更大规模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
6月2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青岛能源所”)获悉,该所联合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开发了基于拉曼组原理的益生菌单细胞质检技术SCIVVS,为快速、准确、全面、低成本的益生菌产品质检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iMeta杂志。
-
6月2日,世界首座双层斜拉-悬索协作体系大桥——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迎来双重大节点,大桥南岸4号主塔封顶、跨江主桥首节段钢梁架设,大桥建设进入新阶段。
-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开发出“机器人毛衣”,这是一种可感知接触和压力的机织纺织品“皮肤”。研究成果将在2023年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国际会议上展示。
-
5月30日,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在玉林发布实现商业化运营的柔性燃料发动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