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7月22日从南开大学获悉,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垂直起降喷气动力飞行器在天津窦庄机场试飞成功。这款飞行器由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段峰教授团队自主设计研发。
-
挖掘全球人群迁徙交流史、绘制最古老东亚现代人“田园人”的遗传结构、追溯中国南北方人群格局的形成……过去十余年里,研究人员利用古DNA技术发掘出那些遗落了成千上万年的遗传信息,从中抽丝剥茧,不断刷新对人类历史的认知。
-
世界首个航天领域大模型——“航天-百度·文心大模型”在21日举办的“2022百度世界大会”发布,这项我国预训练大模型技术与应用取得的重大进展,将推动AI技术与航天科技融合创新扎实落地。
-
7月19日,国网甘肃电科院在酒泉天润安陆第二风电场圆满完成自同步电压源风电机组并网性能现场测试,也是国内首次对自同步电压源风电机组渉网性能指标进行实证测试,这标志着国网甘肃电力在新能源主动支撑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新突破,为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
-
当前,超高清视频已成为新“风口”,有望造就一个万亿级的“蓝海”。实现更高质量的视频图像始终是从业者努力的方向,然而更高的画质意味着更高昂的制作成本。
-
冒着炎热的高温,站在合肥万豪能源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万豪能源公司)研发的世界首套“智能撬装天然气液化装备”旁,公司总经理兼技术带头人张留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和他的技术团队用了10年时间研发的这套装备,每年回收天然气约3亿立方米,减少碳排放60万吨。
-
发令枪响,一道电弧光划过天空,7月19日,在750千伏郭隆变电站,郭武3线人工单相接地短路试验顺利完成。试验验证了青海电网首台750千伏可控避雷器系统性能,标志着750千伏郭武3线及国内首台首套750千伏电压等级可控避雷器系统调试试验圆满结束,整体效果符合预期。
-
7月17日,在海拔3400米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国网青海超高压公司输电专业人员利用机器人顺利消除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青豫线)289号至290号杆塔之间的架空地线缺陷。
-
7月2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了2022年审定的26个水产新品种,其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参与培育的长牡蛎“前沿1号”榜上有名,品种登记号GS-02-009-2022。
-
瑞士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使用水、二氧化碳(CO2)和阳光来生产航空燃料的生产系统,该系统已在野外现场条件下实施。20日发表在《焦耳》杂志上的相关论文称,这一新设计或将帮助航空业实现碳中和。
-
北半球国家正在经历历史上罕有的炎热夏天。在全球气候变化大势之下,全球干旱和水分潜在蒸散的动态,对人类生活及粮食产量、农业生产等方方面面的影响至关重要。
-
日前,天津大学宋东坡课题组成功研发具有靓丽结构色的光子晶体颜料。这种新型光子颜料具有生物安全性好、可降解的优点,有望为美妆行业带来颠覆性的技术革新。该成果已发表于业内权威期刊《德国应用化学》。
-
7月20日,记者从国家能源集团获悉,该集团神东煤炭大柳塔煤矿通过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验收。验收专家组通过听取智能化建设情况汇报,审阅有关资料,开展现场查验,对该矿信息基础设施、地质保障系统、掘进系统、采煤系统、主煤流运输系统等11个方面进行分组验收。
-
7月16日,清华大学“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制氢系统样机开发”项目验收会议在北京召开。
-
美国普渡大学、密歇根大学与韩国汉阳大学、弘益大学和国立金乌工科大学的研究人员携手开发出一种内嵌纳米针的隐形眼镜,其可溶于泪液,未来或有望用于治疗人类眼部疾病。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
-
伴随嗞嗞作响的击穿声,“虹拓”“科技日报”“五角星”等汉字和图形悬空呈现,肉眼能观、双手可触。7月19日,科技日报记者在武汉东湖高新区虹拓超快激光联合实验室见证了这一科幻场景。
-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诸多无线通信模块已经被开发出来。然而,无线世界最后一根电缆,即能量传输的电缆一直仍未“剪断”。
-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史保森、丁冬生课题组实现了一种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微波频率梳谱仪,在宽带微波的探测领域具有应用前景。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美国物理协会(APS)旗下的期刊《应用物理评论》上。
-
翠绿的麦田上,黑色的无人机盘旋,均匀喷洒雾状农药——在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水稻进入病虫害防治关键期,为推动农药减量增效,碧江区农业农村局在全区范围内使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随着无人机技术进步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无人机越来越多地融入生产生活。
-
据18日《自然·机器智能》杂志报道,为了解动物如何学会走路和从绊倒中学习,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MPI-IS)研究人员建造了一个四足机器狗“莫蒂”,它仅仅用了一小时就学会了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