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 > 先进制造 > > 正文

为了解锁“中国膜”密码 他用七年“走”完两微米

2022-07-14 12:42:03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陈汝健 通讯员 韩冰 评论:0

  “我们自主研发的电容膜可以做到最薄2.3微米。”7月8日,河北海伟集团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超薄型聚丙烯电容膜研发团队牵头人宋文兰说道。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成功。”宋文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从一名车间操作员起步,在见证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成为了超薄型聚丙烯电容膜研发这一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牵头人。

  对技术参数了然于心

  2012年,33岁的宋文兰开始担任河北海伟集团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当时公司正在扩建第2条和第3条电容膜生产线,从设备到技术再到工艺,都只能从国外引进。当他看到处处都是英文标识的时候,宋文兰暗下决心,必须打造真正的“中国膜”。

  宋文兰带领团队对超薄型电容膜项目进行了研发攻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就熟练掌握了电容膜生产线上所有岗位的操作要领,就连长径比、压缩比、熔体等技术参数,他也了然于心。

  2012年,公司开始扩建第4条电容膜生产线。宋文兰在摸透新设备各项性能指标的基础上,对设备和工艺进行了改造升级,使得电容膜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有了提升。

  上千次实验破解难题

  “当时市场效益还不错,但是产品多用于中低端制造领域。”宋文兰在谈及进军超薄型电容膜领域的经历时说。至于太阳能、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超级动力电池等高端领域的电容膜,仍然需要进口。

  为了彻底打破电容膜领域固有的市场格局,掌握我国电容膜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2014年,宋文兰走出了舒适圈,牵头成立了超薄型聚丙烯电容膜研发团队。在他的带领下,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人开始了3微米以下超薄电容膜的研发。

  从5微米到3微米,仅仅两微米的厚度,却让宋文兰团队持续探索了整整7年。“超薄型电容膜,从技术到工艺都是颠覆性的。仅在解决电容膜受热不均问题上,我们就进行了上千次实验,用掉了数吨原材料。”宋文兰说。

  回顾7年的研发历程,团队成员曹朝志感慨道,宋文兰的那份执着感染了每一个人。为了解决张力和电晕相互影响的问题,宋文兰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天天泡在车间里做测算,最终破解了这一当时令很多专家束手无策的难题。

  2021年,该公司第5条电容膜生产线正式启动建设。

  “我们还不能算行业的领跑者,只能算后来者居上吧。”宋文兰说。

  目前,宋文兰团队正在进行“特工级超薄型电容膜、新能源超级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材料”的研发。这些研发有望解决长期以来动力电池充电时间长、续航能力差的难题,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