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创业 > 科技服务 > > 正文

“北斗+”赋能黄(冈)黄(梅)高铁建设新动力

2022-04-22 09:23:52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孙瑜 通讯员 卢园园 李辰一 评论:0

  将北斗定位技术引入测量装置,并用于高铁施工中,以提高高铁施工工艺和质量,是“中国北斗”和“中国高铁”两张国家名片的一次深度融合。

  这个“强强联合”的故事,发生在湖北黄冈至黄梅段高铁的建设过程中。日前,黄黄高铁已进入运行试验阶段。在几年来的建设中,公铁两用高空作业车、智能仓储管理系统、接触网智能检测小车等,为黄黄高铁的智能建设添加了“新动力”。

  “新建的黄冈至黄梅铁路全长125.1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一条高标准、高密度、大能力的高速铁路。”黄黄高铁施工负责人、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黄黄项目经理王林说,“接触网施工参数一体化测量装置”将北斗定位技术引入测量装置,大大提升了施工技术和工程质量。

  该装置基于北斗定位和红外扫描功能于一体,能简便、快速完成接触网支柱限界、基础高程、跨距、承力索高度、拉出值等参数的测量、记录及传输,使测量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为后期腕臂、吊弦参数计算、安装提供精确数据。

  “这种一体化测量装置是首次基于北斗定位技术自主研发的高铁接触网参数测量装置,这次运用在黄黄高铁施工中,为高铁施工工艺和质量检测提供了创新性的技术保障。”此项装置研发负责人李勇说。

  测量参数准确是第一步,高铁建设还少不了检测装置。

  该局研发的“便携式接触网智能检测小车”和“便携式接触网悬挂状态智能巡检装置”在全线承导线架设施工完成后,对接触网悬挂各项指标参数实行动态检测、分析。同时,前者还能对腕臂、吊弦、电连接等接触网零部件进行高清成像,根据采集图像自动识别缺陷,并形成缺陷报表,使接触网参数测量效率提高了80%,进一步提升了施工的精准度。

  智能建造也贯穿在高铁设计、施工、维护等环节中。该局运用“接触网计算系统V2.0”进行零件装配选型、碰撞检测、力学分析,确保与现场实际保持一致后再加工生产;自主研发的全自动腕臂预配平台、吊弦预配平台2项智能工装,实现全线接触网与轨面的高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内。

  项目书记朱军说:“黄黄高铁优良的建设质量,彰显了我国精湛的高铁建设水平。高铁的速度以及安全性,源于我们工程技术人员对质量的坚守和对技术的不断创新。”

  黄黄高铁开通后,武汉到九江仅需1小时、到杭州仅需3小时。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