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创业 > 科技服务 > > 正文

新一代数字内容科技,有望助推“数实融合”迈向新高度

2023-02-15 09:58:13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叶青 评论:0

  “在复合宇宙的入口装置、数字环境、数字化身等要素的构建中,游戏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应用场景。我国应抓住时机,攻克决定行业走向的共性关键技术,打造开放并举的‘复合宇宙’体系。”2月13日,在广州举行的2022年度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丁文华说。

  本届年会开设多个分论坛,深度剖析游戏产业的未来发展,来自政府、学界、行业的权威人士,分别就未成年人保护、游戏再认知、游戏科技、游戏社会价值等议题展开探讨。其中,游戏科技、游戏再认知成为话题焦点。

  “游戏的科技属性,可以带来共振效应”

  在年会的科技共振论坛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敖然在致辞中指出,游戏的科技属性可以带来共振效应,一是游戏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共振,二是游戏科技与外部实体产业的共振,三是游戏与科技领域基础建设尤其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共振。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敖然致辞。主办方供图

  论坛发布了《游戏科技能力与科技价值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敖然指出,近年来业界正逐渐形成共识:游戏作为复合型的文化内容产品,既有天然的文化属性,也有着深厚的科技属性,并基于这两类属性,正在不断丰富其经济属性,成为支持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驱动器。

  过去半年,《报告》面向游戏与电子通信、硬件制造等领域的行业进行调研,数据显示,62%受访者认可游戏科技对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81%的受访者认同游戏促进了AI技术的发展,另分别有54%、49%、46%与43%的受访者认同游戏对5G、XR、GPU与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整体上,63%的行业受访者认可“游戏科技”概念;同时,91.4%的大众调研者认为游戏科技对实体领域有推动作用。

  游戏对于科技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力,也获得跨行业共识。报告显示,81%的行业受访者认可游戏产业的人才供给和就业容纳能力。

  敖然认为,未来,游戏将引导更多科技创新穿越“死亡之谷”。游戏打造的数字场景,正在不断接近、逐步替代实体场景,为更多新技术的应用转化提供“实验场”,保障了安全性,降低了试错成本,将提高新技术通过“死亡之谷”的存活率。同时,游戏将成为更多科技创新的基础环境。

  有助于布局下一代互联网

  除了驱动前沿科技创新发展,与会嘉宾也指出,游戏科技对于加速虚实融合、布局下一代互联网至关重要。

  《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张树武研究员指出,我国急需发展自主的数字交互引擎技术,“数字交互引擎技术是国家文化科技创新重点发展和支持方向,也是文化科技领域的基础性、制约性核心技术。”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余江研究员认为,以游戏引擎技术、AR/VR/MR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内容科技,将给我国未来的产业科技创新方式带来宝贵的创造力、影响力与想象力,有望助推当前的“数实融合”迈向新高度。“新一代数字内容科技应用范围已经拓展医学、教育、制造设计等领域,在新领域新赛道持续构建‘超级数字场景’。”

  以多元视角看待行业

  在年会的“游戏再认知”论坛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游戏工委秘书长、电竞工委主任委员唐贾军提出,“再认知”是一种认知的再循环。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游戏先天的这些属性得以涌现,行业需要以多元视角看待游戏,打破以往对游戏认知的惯性和局限,重新看待游戏的本质,从而推动游戏不断释放新价值,助力游戏产业迈上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今天,我看到论坛里大家提到超级数字场景,讨论这个话题非常有意义,因为游戏正通过这样的功能,把不同的场景连接起来,发挥更大的价值。”唐贾军所说的“超级数字场景”,正是当天多个论坛的热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文化遗产智能计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主任王晓光指出,元宇宙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的,更多时候这个词都不是那么好翻译,“我更想用‘超级数字场景’来形容未来的世界,这是一个游戏泛在化存在的世界,游戏可能作为一种认知方法论,慢慢会成为一种泛在化存在的状态。”

(责任编辑:韩梦晨)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