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要闻 > > 正文

苦练三年踏上冬奥会雪道,他们的目标却不是金牌——走近北京冬奥滑雪医生

2022-02-18 14:26:55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何亮 实习记者 陈可轩 评论:0

  46秒,后仰摔倒的运动员还没能自己站起来,李振华和马鹏程已经赶到了现场。这个时间,现场直播还没来得及播一次慢动作回放。

  橙色外套,印着醒目的红十字,被誉为“雪上柳叶刀”的滑雪医生是冬奥会赛场上的另一道“风景”。他们分秒必争,使命必达。作为最了解运动风险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多年练习滑雪,冒着自己伤病的风险,目标却是守护他人的生命。

  我们来了,别担心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单板滑雪女子障碍追逐比赛中,安道尔运动员埃丝特韦斯摔倒受伤,云顶滑雪公园的滑雪医生们随即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现场救援,全程流畅、安全,没有二次损伤。

  “按照要求,无论是蘑菇道、U型槽,还是坡面障碍、跳台,只要有运动员受伤的地方,我们都需要在4分钟内赶到现场,10分钟内将伤员转移出赛道。”李振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单板滑雪障碍追逐速度快、跳跃多、障碍复杂,容易造成运动员受伤,滑雪医生在赛道沿途7个FOP(field of play,比赛场地)医疗站点待命,以便随时出发应对赛场上的突发情况。

  “我们到了以后,这名运动员虽然自己能起地,但她很难自己走下去,很快在赛道边缘又坐下了。”李振华和马鹏程两位滑雪医生在第一时间进行简易处置后,通过手台汇报现场情况,将伤员固定在救援船上,转运到场外。

  在模拟救援训练中,滑雪医生通常专注于练习技术、争夺时间、明确诊疗规范等,而到了真实的冬奥会赛场,面对的多是满怀梦想却意外受伤的运动员,尤其是不得不转运离场的那一刻,“心态崩了”的伤员除了需要救治,还需要安慰。“当时感觉她挺艰难的,可能是比赛没能完成,受了伤又疼吧,我们要尽量安抚她的情绪。”李振华说。

  护佑生命,有我在

  滑雪医生每天要在平均气温-10°C的雪场里站上3~4个小时,如果身体冻僵了会影响滑行和救援。为了保暖,他们要穿内衬、抓绒服、滑雪服、外套等七八层衣服,再搭上脖套、头盔、雪鞋等装备,把自己“裹得很臃肿”,以至于再穿隔离服时身体都感觉不到多了件衣服。

  不光如此,为了做好防疫保护,滑雪医生即使在滑行中也要佩戴好口罩,“能大口呼吸也是一种奢侈”。口罩的上沿要压在雪镜里,哈气会顺着上沿上溢,风一吹,雪镜就变成了“冰壳子”,能见度大打折扣。李振华和队友们想了个辙:每天用胶布和凡士林密闭口罩,再勒紧雪镜狠狠压住,尽可能防止雪镜起雾。

  而比衣服更厚重的,是救援包。一组两名医生各背一包,A包负责急救创伤应急,B包负责气道管理,每个背包至少重达10公斤,固定不好就会在滑行中拽来拽去。在救援包里,滑雪医生们会特意给一些药品贴上“暖宝宝”,避免它们在赛场的低温环境中失效或者结冰。

  做好这些准备,滑雪医生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在比赛进行中,滑雪医生不能随意走动,因为在运动员高速移动的视线中,要避免出现移动的物体,否则很可能干扰到运动员正常比赛。

  “在那儿站着能有多累?那是你小瞧了精力的消耗。运动员出发,我的心就提起来了。”障碍追逐比赛有多名选手一起出发,李振华要盯紧每一名运动员的比赛过程,一旦发现事故,能够通过摔倒方式预判可能的伤情。

  在风刀霜剑的严寒中,精神时刻紧绷,救援时刻准备。“压力还是很大的。看到运动员摔跤,我人马上就绷起来了,感觉热血往头上涌。”李振华说,“经常是再一看运动员没什么事儿继续滑了,我的心里一块石头就落地了。”

  即使面对如此严峻的条件,他们依然高质量完成每一场比赛的保障任务,备受好评。其中,国际雪联医疗委员会副主席珍妮•舒特在云顶滑雪公园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医疗保障近乎顶级,她对所有中国团队两年来的精心准备和艰苦付出表示感谢。 

  国有征召,我必到

  能滑雪、懂急救就能摇身一变算是滑雪医生了吗?事实上,雪道救援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名会滑雪的医生想成为合格的滑雪医生还需要接受大量的专业训练。

  有别于日常滑雪运动中对速度和姿态的追求,在真实的救援中,滑行技巧更多要服务于保障救援速度和安全。同时,在坡面上很多医疗手段的操作受到限制,“特别要当面对低温、大风等恶劣天气,还得在紧张的赛事中进行‘快速、安全、有效、规范’的医疗救援,其难度也会成倍增长。”李振华说。

  为全力做好北京冬奥会的医疗保障工作,2019年,北京冬奥组委在北京和河北选拔了一批三甲医院的医生,每个雪季开展专业滑雪救援培训,组建了一支“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经过层层的筛选和考核,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李振华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马鹏程最终入选。两人云顶相见,成为并肩作战的同事。

  他们和这支队伍中的每个人一样,作为医务人员,他们深知滑雪运动潜在的伤病危险,却要长年累月地在滑雪中进行救援训练,把风险留给自己,只为守护其他人的生命健康。

  在训练时,摔倒是家常便饭,受伤也在所难免。一次在雪上技巧的赛道上练习穿脱雪板时,李振华不慎从雪道上滑落,直向赛道终点堆放的维修建材冲了过去,身体还在不停旋转,如果头部或者躯干的任何一个部位撞击过去,后果不堪设想。他脑海里瞬间想到培训的知识,迅速用雪鞋反复在雪面上蹬雪,调整姿态,止住身体的旋转并保持身体竖直向下,避免了一次严重的受伤。至今,李振华想起那次训练仍然心有余悸,唏嘘不已。

  有时碰到大风和降温天气,最低气温能达到-25℃,由于雪道救援要求不能戴保暖手套,队员们都是戴外科手套完成救援操作。常常有队员因此冻伤,或是滑雪动作失误导致韧带损伤、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但大家都克服了困难和病痛,为了共同梦想,最终走到了这里,成为了真正具备高山雪地救援能力的中国滑雪医生。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完成好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并在将来继续发光发热!”李振华对未来满怀期待。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