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要闻 > > 正文

李燕代表:瞄准行业与民生痛点,始终为科技创新鼓与呼

2022-03-02 13:46:17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王延斌 评论:0

  连续三年,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提出的多项建议都与一个词相关:科技创新。

  早在2019年,她便提出“多方合力破局,助推国产新药研发”的建议;到了2020年,她又提出“产学研协同”是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去年,她再次瞄准行业痛点,提出重点解决创新医药关键设备缺失问题。

  今年上会,她准备提出几份建议中,科技创新仍是“主角”,只不过这一次,“如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她的着眼点。

  比如她提出组建医药产业创新“国家队”,在不同主攻方向推动中国药物研发提速增效;同时,她还希望优化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助力民族医药企业原始创新。

  这些建议都源于一位科技型企业家长期而深入调研。

  她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医药行业至今已近30年。期间,作为科研人,她带领团队先后研制了近百个国家级新药,并斩获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多项国家、省级科技大奖。

  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她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被她奉为圭臬。

  一个典型场景是:2020年的春天,李燕代表频频现身社区,听取居民关于养老服务的意见。就在当年,“如何破解老龄化困境”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深度调研之后,她向专家咨询,查阅资料,从制度建设、社会参与、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梳理出相关建议,并带到了全国两会上。因为她接了地气、针对性强,所有建议均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函件、电话回复。

  作为医药行业的代表,李燕既看到了时代的进步,也关注到行业的痛点。

  在调研中,她发现:在中央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我国每年申请临床试验的新药数量大幅增长,上市创新药数量屡创新高,但医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她很着急:“如何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生产技术研究和产品市场化等环节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链,实现上下游环节的紧密结合和互惠互利,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是当前形势下必须考虑的问题。”

  看到了问题,更要给出答案。李燕说,打造完整创新链的障碍之一便是“产学研融合深度不够”。

  此言不虚。

  作为国家药审改革的亲历者,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陈晓媛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目前医药产业的掣肘主要还是临床科研人员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产学研合作协议知识产权相关条款制定指引(试行)》等法律法规都在倡导校企合作,推动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但在实施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目前校、企双方转化成果主要通过协议定价,但高校院所项目多处于早期研发阶段,商业价值评估很难把控。比如校方担心定价太低,国有资产流失;其次,高校院所项目的开发和成果转化被割分为两部分,衔接性不好,而究其原因,专业技术转移团队期待加强。

  破解上述难题,李燕代表的建议对症下药:

  首先,遵循国家相关政策精神,试点适当下放高校院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至研究团队负责人,学校主要负责监管;对具有突出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和显著行业技术服务能力的高校院所,可申请“新型科研院所”,允许研究人员兼职创业、鼓励科技人员有序流动,实施职称评审的绿色通道,吸引更多的人才聚集到校企合作项目中,推动基础研究成果早日产业化。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