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要闻 > > 正文

激活经济“毛细血管” 代表委员支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2022-03-07 16:30:07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罗晓燕 评论:0
  本报记者 罗晓燕

  作为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有生力量,是产业转型和跃升的微观基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难点痛点,纷纷给出自己的建议。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箭在弦上

  “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既是顺应数实融合发展趋势的必要之举,也是实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

  朱永新指出,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政策,但由于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具有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效益的特点,不同规模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差别巨大、数字鸿沟明显,政策传导效果有待提升,“不敢转、不能转”问题依然突出。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表示,虽然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了数字化升级转型的重要性,但因为自身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转型的程度远远低于大型企业的水平。

  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统计,2020年,我国中小企业关键工序的数字化装备应用比例为45%、生产过程信息系统覆盖占比为 40%、设备联网率为35%,仅有5%的中小企业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生产制造环节提供优化建议和决策支持。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处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关键阶段,加快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摆脱困难,顺应环境求发展的必然选择。”贺强认为,数字化转型有利于中小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速转型升级,有效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全国人大代表、华海药业总裁陈保华在调研走访中也发现,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部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缺乏全局统筹、数字技术应用融入程度不够深入、企业不善于利用数据分析指导经营决策、数字化支撑要素乏力、数据和信息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决心与信心等问题。

  健全数字化转型生态体系

  对中小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

  贺强建议,建立政府、科研机构,大中小企业共同参与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作为支撑,围绕中小企业生产、流通、服务各应用场景提供数据服务,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生态体系。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但难以一蹴而就。”陈保华认为,需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同时加强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力和市场“无形之手”作用基础上,健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体系,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那么,如何健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体系,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陈保华建议从五方面着手,首先要强化精准施策,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水平。出台政策必须立足实际,要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注意政策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要兼顾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需求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不搞“一刀切”、“一锅煮”。

  其次,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能力。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激发企业转型内生动力。

  三是,要着力培育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要素”支撑能力,推动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必须着力于数字化转型“要素”支撑能力的培育提升。

  四是,要加强数据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支持基于产业集群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打通不同系统间的数据联通渠道,实现数据信息畅通、制造资源共享和生产过程协同。

  最后,要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网络和数据安全技术支持服务。鼓励安全服务商创新安全服务模式,提升安全服务供给能力,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