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要闻 > > 正文

吴普特代表:建议依托杨凌示范区建设“世界旱区农业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2022-03-08 11:05:16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史俊斌 评论:0

  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总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3,遍及各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农业发展最大的潜力区,对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5%、耕地面积的56%,在世界旱区农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吴普特建议中央依托陕西杨凌示范区部署建设“世界旱区农业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将其作为推动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的战略举措。

  杨凌示范区具有建设“世界旱区农业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历史底蕴、科教实力和体制优势。4000年前,后稷就在陕西杨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奠定了我国旱地农业的技术和理论基础;秦汉时期形成了完善的北方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我国旱地农业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为人类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30年代初,出于对民族存亡和人民生计的关切,于右任等有识之士倡议在杨凌创办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成为西北地区高等农林教育的重要发源地。随后,杨凌先后建成10个农业科教单位,虞宏正、朱显谟、赵洪璋、李振岐、李振声、山仑等一大批农学大师在此兴学兴农,杨凌成为我国农业学科门类最齐全、农业科技人才密度最大的农业科学城。到20世纪80年代,杨凌农科城旱地农业研究蜚声海内外,首届国际旱地农业学术研讨会在此召开。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基于解决旱区农业发展的战略需求,成立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均采取省部共建的管理体制。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多次研究杨凌的建设发展,明确提出要把杨凌示范区建设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新时代乡村振兴、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简称“三区三高地”);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2016年,国务院设立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片区,是我国唯一以农业发展为主要特色的自由贸易区;同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导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现有18个国家的95个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加盟,并依托联盟在中亚建设了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设立4个国别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也落户杨凌,目前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现代农业国际联合实验室、上合组织大学现代农业方向等10个重点建设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同时,影响广泛的杨凌农高会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农业领域深入合作交流的广阔平台,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辐射亚非拉。

  基于旱区农业在世界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建议:

  第一,建议在国家人才和科技战略规划布局中,将杨凌示范区优先作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雁阵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规划“世界旱区农业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并与“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统筹部署、协同推进。

  第二,建议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进一步支持“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旱区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国家杨凌农业综合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基地建设,加快布局“家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旱区生境模拟系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旱区农业国家实验室”,进一步完善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旱区农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第三,建议紧密围绕创建“世界旱区农业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依托杨凌设立国家旱区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和人才支持计划。一是由科技部设立“杨凌旱区农业发展重点科技专项”,面向全国开放,以项目为纽带汇聚人才,促进我国在旱区农业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二是由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农业农村部在杨凌设立“旱区农业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加强与世界各国政府间合作,提升杨凌乃至我国在世界旱区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影响力和贡献度。三是国家相关部委的人才支持计划增设杨凌专项,在评审条件不降低的前提下,吸引海内外人才申报,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第四,建议国家在财政、金融、税收、资源配套等方面对杨凌制定特别支持政策,促进营造更加开放、更富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国际旱区农业相关学术组织、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高水平大学、涉农科技企业落户杨凌或建立分支机构,增强世界优秀人才、智力成果、创新要素在杨凌广泛聚集。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