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要闻 > > 正文

藏粮于地,让饭碗端得更牢固 ——科技支撑“饭碗田” 代表委员专家有话说

2022-03-11 11:08:44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实习记者 杨宇航 陈汝健 科技日报记者 吴长锋 乔地 评论:0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指出,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

  推动耕地保护利用与地力提升,让中国碗装更多中国粮,成为今年两会热点之一。

  “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铿锵有力

  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夏涛认为,应加快推进农田建设立法,尽快制定出台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政策,同时,把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确保良田良用。

  结合自身耕地保护的调研实践,河北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杨玉成委员认为:“基本农田应实行差别化保护。”他建议,要建立耕地资源安全管控体系,防范耕地红线“褪色”风险;要稳定耕地资源布局,将现有耕地资源的空间格局作为耕地保护事实上的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政协联组会上的讲话,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驰而不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定决心和战略定力。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精准落实耕地保护战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主任郧文聚表示,要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他认为,权责清则方向明,破除耕地保护体制性障碍、打通耕地保护机制性梗阻、推出耕地保护政策创新、优化耕地保护战略要素配置,真正把负责守责尽责体现在耕地保护上。

  耕地保护离不开硬核科技支撑

  郧文聚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东北地区黑土地、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其他区域如黄淮海农区地下水漏斗、南方农区局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等客观存在的问题均表明,迫切需要发挥科技的作用,推动耕地保护利用与地力提升。

  “耕地保护顶层设计对科技支撑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中国农业大学副研究员汤怀志非常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

  “如果没有耕地的质量提升,就很难产出优质的粮食。”围绕耕地保护议题,来自河南的党永富代表提出了将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由单一营养体系上升转变为营养体系、污染体系、生态体系为一体的“三土三系”综合治理系统的建议。民建中央在提案中建议将耕地碎片化治理纳入提升耕地质量工作范畴,明确治理目标和考核标准,完善连片规模、基础设施、宜机化、平整度等相关建设标准。

  我国科研工作者正在不懈努力。如在研发投入上从“保育、培育、改良、保护、治理”等耕地全链条保护技术出发,沈阳农业大学边振兴教授和他的团队,正就农业科技“沾土就灵”进行深入探索,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因地制宜的耕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而汤怀志正试图将“秦岭—淮河过渡带区域砂姜黑土改良、综合治理研究”提上新的高度。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研究员赵松委员说,正是科技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应用,才让农民对丰收有了信心。

(责任编辑:韩梦晨)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