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要闻 > > 正文

代表委员把脉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

2023-03-13 09:26:15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叶伟 评论:0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界代表委员重点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在多重政策利好驱动之下,我国新能源汽车驶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但仍遇到消费整体疲软、补贴退场、芯片结构性短缺、充电难等困扰。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多位汽车界代表委员积极发声,表示要稳固优势基础,抓住产业趋势,释放新动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提振信心促消费

  “发展新能源汽车,有利于促进汽车工业转型升级,是实现我国汽车工业高质量发展和交通能源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工业大学校长赵祥模说。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说:“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是产业技术进步、双碳目标推动以及市场认知不断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在产业技术层面,我国已建立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

  然而,受到多重因素影响,2023年开局不利,国内新能源汽车消费疲软。

  基于此,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说:“建议国补政策向需求侧战略转型,对新能源汽车消费实施持续补贴、直接将优惠补贴给消费者,并延续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

  “进一步出台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不断完善软硬件环境,以提振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信心。”赵祥模说,相信随着海外出口持续提速,以及国内消费潜力加速释放,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破解芯片之困

  提振新能源汽车消费信心的同时,也需要破解芯片产业整体短缺难题。

  “近两年,芯片产业的整体短缺情况有所缓解,但算力和稳定性高的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仍较低。”冯兴亚说,当前我国的芯片产业链存在着结构失衡、国产化应用体量不足、拉动效应不高、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

  赵祥模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车规级芯片由于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对其使用可靠性和性能稳定性要求也非常高。而我国芯片高端设计与生产能力不足。”

  赵祥模认为,要开放共享,加强汽车工业与信息技术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汽车+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全面推进车规级芯片全产业链协同攻关;加强汽车芯片企业能力建设,重点是加强向上下游延伸的能力,以及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应用各企业间相互协作、相互赋能的能力。此外,还要健全汽车芯片应用保障机制,以庞大的应用需求促进国内汽车芯片企业健康发展。

  “实现国产汽车芯片自立自强、自主可控是我国汽车产业从数量高增长向内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张兴海表示,要制定汽车芯片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和配套措施,协调资源、统筹管理国产汽车芯片的研发、制造及应用等,尽早实现国产化替代;鼓励整车企业与芯片企业跨界携手、联合创新,政府出台研发补贴、税收减免、金融贴息等政策,加快推动实现“芯片上车”。

  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态

  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在我国逐步普及,充电难、充电慢问题也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江浩然表示,要编制国家级充电网建设发展顶层文件,优化充电网技术路线和产品体系,大力支持电动汽车充电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根据产业实际发展需求,积极引进头部充电运营企业,科学规划和有序建设小区充电网、园区充电网、公交充电网、物流充电网等充电基础设施;推动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保障充电设施实建实用。

  除建设充电桩之外,“作为新能源汽车主要补能模式之一,换电模式具备非常明显的优势。”冯兴亚表示,加快全国换电模式推广的整体布局,研究出台各类对换电模式支持的扶持政策。同时,加速统一电池标准,开展公共领域车辆换电试点,在电池规格与换电站标准上统一先行先试,推动汽车电池全面标准化落地。

  当前,智能网联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下半场”竞争高地。“下一步,我认为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赵祥模说,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升级,需要科学谋划,超前布局车、电、路、云、网、图跨界融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生态体系;统筹资源开放更多的新能源智能汽车道路测试场景,完善道路测试过程中管理配套要素建设等。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