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电子报 > > 正文

虚拟产业园:中小企业或许更加期待

2022-01-24 06:00:00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李洋 评论:0

  本报记者 李洋

  虚拟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被写进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1月12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探索发展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加快产业资源虚拟化集聚、平台化运营和网络化协同,构建虚实结合的产业数字化新生态”。

  回望上一次虚拟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走入大众视野,还是在近两年前。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3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

  时隔近两年,我国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建设现状如何?形态主要有哪些?未来,将从哪些方面发力?

  何为虚拟产业园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主任刘会武认为,所谓虚拟产业园,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企业集群或网商集群,早期以发展电子商务为主,后来扩展到跨区域的虚拟产业集群。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建设虚拟产业园契合了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主旨,摒弃了对土地和资源的过分依赖,是传统产业园区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创新发展的典范。

  赛迪顾问园区经济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孙晓利对记者说,虚拟产业园区的提出,实际上是把更多的空间类型纳入到园区范畴,能够使更多的企业享受到园区的政策和服务。这是我国城市产业创新格局从“点状分布”转向“全域覆盖”的产物。

  “虚拟产业园的典型特征是打破了传统的物理边界,指向的是一种虚拟产业生态,体现了一种‘云’思想。企业无需集中在相邻的地理范围内,只需要把公司注册到虚拟产业园中,不用入驻指定地理区域生产经营,通过互联网进行联结,就可以组成一个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实现了‘地域更分散,产业更集聚’的目的。” 刘会武说。

  “与传统产业园相比,虚拟产业园突破了物理空间限制,降低了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交通压力,对传统产业园区挖掘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更优选择。”刘会武说。

  刘会武表示,选择入驻虚拟产业园的企业多为初创企业或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往往资金有限,希望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法律、人力、财务、营销等专业服务,部分企业因为行业特性还会衍生出不少个性化的需求,例如电商企业对客服、营销服务的需求,文创企业对设计、美工服务的需求等。虚拟产业园的优势在于,能够将这些具有相似需求的企业集聚在一个平台上,共同与服务商进行洽谈,从而帮助企业获得议价权,节省成本。

  建设现状如何

  “国内早期的虚拟产业园主要集中在四川、江苏、福建等地,以电商产业为主。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全国涌现出很多有价值的案例,其产业方向也向软件开发、大数据、自媒体等多个领域拓展。” 刘会武说。

  比如,浙江乌镇虚拟产业园已联合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成本更低的云服务;福建省泉州市网商虚拟产业园推行“一址多照、住所托管”的集群注册模式,总注册企业数量突破10万家;猪八戒网在重庆打造专门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虚拟产业园;成都高新区2014年建设了西南首家网商虚拟产业园——成都信星网商虚拟产业园……

  成都信星网商虚拟产业园成立于2014年3月,并于同年4月正式开园营业。2014年初,成都集群注册地址托管率先在成都高新区进行试点,并首先在成都信星产业园试行企业集群注册,探索“一址多照”的住所登记模式。截至目前,在该产业园进行集群注册地址托管服务的企业已经超过3500家。

  刘会武表示,以虚拟产业园为平台,还可以衍生出其他数字服务,如数字货运、大数据招商、数字贸易等。虚拟产业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产业园区土地资源紧张、亩均产出低的痛点,可以为建设绿色园区、智慧园区添砖加瓦。

  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

  孙晓利表示,作为一种创新性产业集聚模式,虚拟产业园对城市中心区域的意义更为巨大,能够有效解决其面临的土地要素瓶颈,防止产业空心化。

  “当前,这种模式的落地仍然面临一些问题。未来,应该从3个方面发力。”孙晓利表示,一是加快虚拟产业园数字化基础设施部署,推动企业 “上云”。二是完善虚拟产业园“管委会+运营商”管理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运营管理能力的市场化主体,构建市场化的投入和盈利模式。三是完善虚拟产业园的云服务体系,通过搭建服务平台,推动跨区域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加虚拟产业园企业的黏性。

  刘会武同时表示:“我国虚拟产业园区的发展仍然处于培育发展阶段,在盈利模式、园区招商、运营服务方面都还在不断探索,尚未形成成熟的运营发展模式。”

  刘会武表示,一方面,许多虚拟产业园是由政府和企业合作打造的,对政府的依赖度较高,主要依靠相关收费和返税政策,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另一方面,虚拟产业园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因而云平台、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和架构完善对其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要求也有较高的门槛。

  刘会武认为,作为新业态,虚拟产业园在打破物理边界和行政边界的同时,也应打破传统业态按区域、按行业治理的惯性思维,在发展中探索创新监管模式,更多依靠企业、社会组织推动,构建各类主体参与的多方协同治理体系,及时修订完善监管政策制度,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留足空间。他说,相信未来虚拟产业园的发展会向着标准化、智能化、国际化的方向不断深入,成为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重要业态和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