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电子报 > > 正文

深化产教融合与人才评价让更多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2022-03-07 06:00:00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叶伟 评论:0

  本报记者  叶伟

  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要如何为高质量发展锻造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关于技能人才的培育发展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他们纷纷表示,应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规范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下,我国技能人才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此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均比“十二五”期末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是,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养培训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象进一步加剧。

  “教育资源供需结构矛盾突出。” 全国人大代表、佛山技师学院副院长杨珍表示,一方面是大量的本科生、研究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适用性、技能型人才相对匮乏。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大同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驾驶员冯冰也表示,目前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有探索但尚不完善,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和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企业凭借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的责、权、利不明确,产教融合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教师亟需赋能充电,课程教材亟需更新升级。

  与此同时,技能人才评定机制还不够完善。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常州老三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李承霞说:“这几年很多企业遭遇招工难、留人难的状况,年轻人多不愿进入企业成为技术工人,其中重要原因在于技术工人待遇和福利待遇以及技能提升难。”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孙艳玲则认为,在技能人才评定中,一味追求高大上,追求高学历,高资历、同时,对于技能人才的界定,目前没有规范的统一标准,使得一些具有特殊技能的特殊人才,无法被纳入到人才体系当中,无法享受国家对于人才所给予的政策优惠和待遇。

  深化产教融合

  面对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新问题、新形势,如何让技能人才与时俱进地快速成长起来?答案是:深化产教融合、发展职业教育。

  杨珍表示,应建立完善职业教育培养、使用和激励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有机衔接,培养更多优秀技能人才。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建设技能人才供需大数据平台和互通的职业教育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及时发布职教政策、行业动态、供需状况、院校特色等信息,促进人力资源供求信息互联互通,增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此外,还要完善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并大力发展网络教育,满足劳动人口的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教育培训需要。

  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孟丽红表示,全面提升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能力、硬件质量,引导社会正面宣传,提高职业学校社会评价,破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同时,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职业教育,加强企业、行业协会等民间力量深度合作,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既能解决资金问题,也能有效链接职业教育与企业实践需求。

  冯冰则表示,应支持校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提供学徒岗位,实施工学交替培养、中高本贯通培养。同时有关部门统筹涉及“学徒制”项目有关部门的支持政策,落实企业和学徒补贴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提供学徒岗位。

  加强技能人才评定工作

  除了深化产教融合外,开展技能人才评定工作,也是畅通技能人才成长的重要通道。

  对于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解决技能人才评定工作,孙艳玲表示,应建立统一、科学、合理的技能人才评定制度,规范职称评价申报范围、申请程序和申报渠道,将职称申报制度化。对特殊技能人才,应根据其专业领域和专业技能水平,将其纳入国家人才管理体系,给出明确的人才评定标准。同时,建立科学的薪酬奖励和考核机制,对技能人才进行奖励,提升其归属感,留住人才。

  “技能等级和职称评定是评价劳动者技能水平的有效最实在的方式,是打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天花板’的重要途径。”李承霞说,应进一步规范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打通产业工人技能评定通道,充分释放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热情。“建议公平‘放权’,给予中小型民营企业职工技术技能等级评定自主权;科学设置职称评定条例,加快制定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加强对一线工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培训,并切实发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作用,提升技能人才薪酬待遇。”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