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电子报 > > 正文

“双碳”目标下,大型风光电基地如何开发

2022-03-21 05:00:00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叶伟 评论:0

  本报记者  叶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

  事实上,早在2021年10月,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4省区就集中组织开工了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主的大型风光电基地项目,总规模近3000万千瓦。

  为什么推动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目前建设现状如何?下一步如何开发?

  是实现“双碳”重要支撑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在实现“双碳”的进程中,以风光电为代表的新能源无疑是主力军。

  “建设大型风光电基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也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所长李琼慧表示,建设风光电基地,既有利于推动风光电大规模、高比例发展,还能加快推进我国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山东航禹能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丁文磊表示:“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确立,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逐步成网,困扰‘三北’地区的风光电项目外送掣肘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因此在广阔的‘三北’地区建设大规模风光电基地应运而生。”

  丁文磊说:“建设大型风光电基地项目具有规模大、开发成本低、外送通道成熟等优点,对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压舱石作用。同时经济效益显著,依托大型风光电基地开发构建新能源产业链,吸引光伏、风电、逆变器、储能、氢能等新能源设备制造的优质厂商前来投资产业项目,带动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此外,生态效益突出,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多位一体循环发展模式,构建新能源发电、生态恢复、荒漠治理等多位一体循环模式,开展风电光伏治沙、防风、固草,可以促进系统保护,修复沙漠、戈壁、荒漠,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建设节奏加快

  “在‘双碳’目标下,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节奏加快,在‘十四五’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其将成为新能源装机的主力军。”丁文磊表示,目前,国家规划大型风光电基地项目累计达到4.5亿千瓦装机,首批1亿千瓦时已在全面开工安装中,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同时,相关配套政策同步密集出台。

  “目前,我国第一批1亿千瓦规模的大型风光电基地项目正在有序建设中。与此同时,第二批风光电基地项目正在加快组织推进中。”李琼慧说,“从首批大型风光电基地项目1亿千瓦的规模可见,存量项目很少,大部分都是新增项目。预计‘十四五’期间风光电基地新增风电、光伏发电的规模占‘十四五’全部新能源新增装机的比例将超过70%。”

  “十四五”期间,推动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悉,2022年2月底,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提出到2030年,规划建设风光电基地总装机约4.55亿千瓦。其中,“十四五”时期规划建设风光电基地总装机约2亿千瓦,包括外送1.5亿千瓦、本地自用0.5亿千瓦;“十五五”时期规划建设风光电基地总装机约2.55亿千瓦,包括外送1.65亿千瓦、本地自用0.9亿千瓦。

  下一步如何开发

  在政策与发展目标加持下,建设大型风光电基地是新能源主要发展模式之一,但项目经济性仍面临一定挑战。比如,区域电网安全运行能力有待提升,新能源消纳市场机制有待健全,项目经济性有待加强。

  面对机遇与挑战,下一步如何开发?丁文磊表示,国家要采取东西互补、联合开发的风光电应用之路。即在拥有广阔土地资源的中西部地区规划开发风光电大基地项目,在经济基础好、用电量大的东部地区鼓励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尽最大努力做到资源的高效配置应用。

  丁文磊说,大型风光电基地开发模式主要分为风光储一体化、风光水(储)一体化、风光火(储)一体化3种。通过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火电、储能等多种能源的综合利用,有效降低可再生能源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实现绿色能源的稳定送出。同时,利用智能运维平台、大数据分析、智能设备等智能技术,实现对基地项目的全方位智能化运维,有助于加快故障反应速度、提升运维操作精度、降低基地运营成本。

  “有序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的集中式开发,积极推进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李琼慧表示,大型风光电基地开发总体思路为,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将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作为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促进能源行业转型升级。同时,遵循绿色优先、协调互济,提升存量、优化增量,市场驱动、政策支持三大原则,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原则,通过国家电力发展规划编制、年度微调、中期滚动调整,将具备条件的项目优先纳入国家电力发展规划。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