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园区 > 园区产业 > > 正文

清远高新区努力打造清远市首个千亿级产业园区

2023-09-14 15:37:36
来源:清远日报 作者:廖武智 陈荣汉 樊乾 评论:0
  6月28日,清远市举行了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投产活动,清远高新区作为分会场之一,集中签约开工投产23个项目,总投资超62亿元。预计全部建成达产后产值可达110.56亿元,年缴纳税收约4.51亿元。对于坚持“产业强区,项目为王”的清远高新区而言,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将为清远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高新动能”。
 
  今年上半年,清远高新区有哪些发展亮点?作为清远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的园区之一,清远高新区如何做好承接大湾区产业有序转移工作?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发展定位,清远高新区如何在追“高”逐“新”之上再创新高?近日,清远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周岐贤接受了清远日报专访。
 
  周岐贤表示,清远高新区要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着力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高质量打造好“有序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大平台”和工业发展、科技创新两大“主战场”。为实现这一系列发展目标,清远高新区要持续做好“三块地”文章,落实“五个抓”举措,努力将清远高新区打造成为千亿级产业园区。
 
  谈产业有序转移
 
  聚焦“3+1”主导产业
 
  打造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大平台
 
  2023年清远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打造广东省产业有序转移的主战场、首选地。针对产业有序转移这一大课题,周岐贤在接受清远日报采访时,介绍了清远高新区的答题思路,即要聚焦现有“3+1”主导产业,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外溢和广东工业产业有序转移,积极引进一批产业带动作用大、关联度高、辐射能力强的优势项目,推动清远高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集聚发展。
 
  “高新区主导产业从‘5+1’调整至‘3+1’,便是要在产业有序转移、项目积极引进的过程中形成集群和规模效应。”在周岐贤看来,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产业定位,才能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中抢占先机,并不断加强产业集群化特色发展。
 
  清远高新区“3+1”主导产业包括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围绕这一产业定位,高新区目前已成功引进广东演艺装备智能产业集群项目、东电协·湾区(清远)电子信息产业智造科技园、广汇国际钟表产业城项目等3个项目。同时继续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优先支持区内现有基础好、发展后劲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重点支持培育豪美新材、先导稀材、蒙牛乳业、聚石化学等首批四家优质龙头企业,重点打造高端铝型材、稀散金属、先进改性塑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等4大产业集群。
 
  为推动更多成体系、全链条、高质量的产业项目向清远转移,高新区从规划和硬件投入着手,通过高标准建设产业承接载体,打造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大平台。
 
  一方面,持续加大高标准厂房建设力度,鼓励工业上楼,持续推进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对于志在承接“产业带动作用大、关联度高、辐射能力强”优势项目的高新区,高标准厂房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探索以标准厂房开发商为主体进行整体开发并招商运营的模式,同时将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数据显示,目前高新区全部标准厂房项目达34个,总占地面积4423.34亩,总投资金额197.07亿元,总建筑面积648.75万平方米。
 
  另一方面,积极规划并发展电子信息的专业化现代化园区,为吸引电子信息等现代化产业项目提供容量和空间。目前,园区除已经落户的腾讯华南云计算基地项目之外,还评审遴选了东电协·湾区(清远)电子信息产业智造科技园、万马(清远)新材料制造基地暨国家级线缆(清远)检测中心、博澳斯研发总部和智能制造中心项目等17个大项目,其中包含80多个子项目,投资总额约287亿元,预计年产值约258.5亿元,预计年税收约11.6亿元。
 
  “高新区不单要保持传统优势产业,同时还要引进符合时代发展的产业,塑造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作为高新区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周岐贤表示,电子信息产业便是这样一个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
 
  谈工业高质量发展
 
  抓好“三块地”  落实“五个抓”
 
  打造全市首个千亿级产业园区
 
  清远高新区是清远工业发展的“主战场”。
 
  有数据为证。截至2022年,清远高新区全区规上企业数位居全市第二,高新企业数位居全市第一。其中规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17亿元,工业增加值104亿元,在保持7.1%高增速的同时首次突破百亿大关。
 
  “高新区作为清远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坚定不移抓发展,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周岐贤表示,主战场更要有大目标,清远高新区提出的“三大愿景”,其中就包括在“十四五”期间再造一个“国家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并争取用三到五年时间,将清远高新区打造成千亿级的产业园区。
 
  如何让“再造一个高新区”的发展目标照进现实?清远高新区把抓好“三块地”落实“五个抓”作为实现发展路径上的“关键一招”。
 
  事实上,经过早些年较为粗放的发展模式,如今土地要素已成为制约清远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问题。为解决土地要素不足的发展短板,清远高新区提出做好“三块地”文章,即做好“存量用地、高效用地、新增用地”的提质增效工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凝聚新发展动能。为推进存量用地提质增效,清远高新区采取“腾笼换鸟”和“标准化厂房”这一组合拳,其中“腾笼换鸟”的核心便是对一些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进行清理处置,一些计划建设高能耗产业的用地回收,并转移到优质项目上。在新增用地方面,高新区向邻县购买近2000亩工业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第二批还将再购入700亩,破解土地要素难题。
 
  瓶颈再突破,发展再提速。为推动项目落地并转化为看得见的成绩,清远高新区围绕“建成项目抓投产、在建项目抓提速、招商签约项目抓供地、供地项目抓动工和存量项目抓提效”,促进园区经济提质增效。
 
  以存量项目抓提效为例,清远高新区正推动豪美铝材、精美特种型材、聚石化学、金禄电子、嘉博制药、新安天玉、楚江铜业等一批A、B类龙头骨干企业增资扩产,预计新增总投资约76.28亿元,达产后年产值149亿元,工业增加值约35.75亿元,预计缴纳税收5.4亿元。在其他环节上,由清远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牵头组成七个工作领导小组,对189个投资项目实行领导班子分工走访跟踪,推动筹建项目加快投资早开工、续建项目加大投入早投产,原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资扩产增效,规下企业转规上发展,确保项目建设真见效、见真效,为高新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支撑。
 
  大平台支撑大产业,大项目赋能大发展。在“三块地”和“五个抓”的共同加持下,放眼整个清远高新区,百嘉科技创新园、莲湖产业园、嘉福工业园、雄兴工业园、泰基工业园等重点园区加速布局,全市工业发展主战场正向着千亿级产业园区迈进。
 
  谈科技创新
 
  激发创新第一动力
 
  打造全市科技创新“主战场”
 
  “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双区’目标,牢牢把握‘高’和‘新’发展定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周岐贤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始终是清远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7月31日,是“创新清远”科学技术奖申报材料提交的最后一天。作为全市科创领域最高奖项,清远高新区内共有9家企业报名,是参与度最高的产业园区之一。“技术创新和认定层面开花结果,既有企业专注创新的决心,也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广东容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便是此次申报的9家企业之一,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清远高新区会在申报前夕对企业的在研项目进行科技评估,按照技术创新型突出,技术经济指标先进等条件筛选出重点企业进行精准指导。
 
  这只是创新主体培育的一处缩影。为强化企业创新培育工作,清远高新区助力区内企业申报高企,推动企业组建研发机构,推进科技项目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强实施技术攻关,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今年上半年,高新企业获得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立项7项,立项资金1180万元,先导薄膜成功被认定为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另有八家企业申报2023年度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源自清远高新区科技局的数据显示,自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以来,清远高新区高企数量不断壮大,从2015年的27家到2022年的159家,年均增长率达29%,申报高企的通过率高达90%以上。
 
  “2023年这一数据要再创新高。”据清远高新区科技局介绍,接下来将大力推进高企树标提质行动计划,强化科技型企业培育服务,力争今年参加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企业超20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70家。
 
  为全力打造全市科技创新“主战场”,清远高新区提出要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通过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激励企业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要积极壮大创新主体力量,与科技、税务部门联合成立专家组靠前指导、提前预审,提高申报成功率,确保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现量质齐升;要努力做优创新研发平台,促进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研发平台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发展,加快推进协同运营中心各项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工作,建成“一站式、全链条”知识产权集成服务平台;要全力构建人才集聚高地,搭建人才发展的优良载体,持续做好人才引育工作。
 
  周岐贤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打造全市科技创新“主战场”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今年8月25日,由清远市委组织部、中南大学、清远高新区管委会共同举办的第一期工信部领军人才中南大学(清远)新材料综合班正式结业,55名学员成为清远首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并录入工信部领军人才信息库。近两年来,清远高新区通过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激励措施,吸引312名青年人才落地扎根。

(责任编辑:陈楠)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