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园区 > 园区动态 > > 正文

襄阳高新区:激情奋进新时代 而立之年再出发

2022-01-21 16:15:16
来源:襄阳日报  评论:0
  1月19日,沐浴着冬日暖阳,襄阳高新区2022年经济工作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召开。
  这次会议,襄阳高新区一改往日传统,邀请了辖区所有规上工业企业、部分服务业和商贸业企业以及具有典型性的中小微企业代表参会,参会的企业家和企业代表达到70%以上,旨在研判形势、明辨趋势、把握大势、鼓劲造势,为优秀企业家喝彩,为优秀企业加油。
  会场上,印发的《国家省市区政策汇编》一书吸引了诸多与会企业家的眼球,印发的《襄阳高新区管委会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新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襄阳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关于支持高新区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高新区持续深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若干措施分解方案》《襄阳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提升干部包保重点企业服务质量深入推进“百名干部进百企”常态化活动的通知》等文件深受企业家喜爱,“这些政策‘大礼包’犹如及时雨,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发展信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襄阳高新区用心用情服务的温度。”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极不平凡、极具考验、极富成效的一年。襄阳高新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2021年,全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060亿元,同比增长1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8.7%,外贸出口增长32.7%,实际利用外资完成增长11.7%……襄阳高新区经济发展重回“主赛道”,疫后重振取得了决定性成果。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多元化产业格局已经形成、高质量发展又“高”又“新”、外向型经济蹄疾步稳、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回顾2021年襄阳高新区经济工作成绩,一个个关键词诠释着一年来开拓创新、履职尽责的坚实足迹。
  “发展靠项目,项目靠环境,环境靠干部,干部靠作风,作风靠认真。干部与企业就是生存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襄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襄阳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邓卓海表示,将牢牢把握“高”和“新”的发展定位,紧紧围绕勇当襄阳高质量发展“火车头”的职责使命,聚焦高质量发展、高效率治理、高品质生活,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不断争先进位,努力为“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贡献高新力量、展现高新担当。
  一个个清晰的工作思路透出浓浓的信心、激情与干劲;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表达出负重、拼搏、真抓实干的决心……会场内外,处处激荡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发有为的精气神。
  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要争先。2022年,既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襄阳高新区建区三十周年。高新区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阔步前行,以勇当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火车头”的使命担当砥砺奋进,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再续精彩”,以优异的成绩展现高新区三十年丰硕成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三十而立书辉煌
  1992年,襄阳高新区沐浴着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春风而生,开启了科技新城建设的新纪元,翻开了产业高地发展的新篇章。
  三十年磨一剑,襄阳高新区从艰难起步,到2020年综合实力居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第29名,在汉江流域8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独占鳌头,创新驱动发展指数在全省32家高新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武汉东湖高新区,实现了在中部有影响、在湖北有地位、在襄阳当先导。
  三十年栉风沐雨,襄阳高新区以全市百分之一的土地贡献了全市四分之一的GDP和二分之一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培育了全市四分之一的规上工业企业和近一半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襄阳市经济发展的主支撑、创新的主引擎、改革的主阵地、开放的主窗口、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
  三十而立,大有可为。从建区之初的7.5平方公里拓展到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3.2万人增加到30.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由1.35亿元增长到116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由3.5亿元增长到3301.8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由1242万元增长到75.15亿元;税收从不到1000万元增长到73.26亿元;“四上”企业总数达到867家;上市公司8家,占全市的61.5%……
  一组组耀眼的数据,是一届届襄阳高新人一棒一棒接力跑出来的结果,是一个个企业、一个个项目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干出来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是一曲曲敢闯敢试、奋力拼搏、砥砺前行的壮丽凯歌。
  三十年来,襄阳高新区始终坚持实体筑基、产业兴城,多元化产业格局已经形成。从建区之初借“东风出山”迈入汽车制造产业,到“一车独大”;从装备制造和新兴产业逐步兴起,到目前形成了以汽车产业为龙头,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为支柱的“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十个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全市的“产业洼地”“投资沃土”。
  三十年来,襄阳高新区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高质量发展实现又“高”又“新”。从建区之初的跟跑到并跑、领跑,科技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90家,占全市总数的44%,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67家,占全市总数近三分之一。先后获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等40张“国牌”;拥有各类人才5.1万人,其中国家院士专家11人、国家级重点人才8人。
  三十年来,襄阳高新区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动摇,外向型经济发展蹄疾步稳。从建区之初摸着石头过河到在全省率先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的“三个一”改革,再到2017年4月襄阳自贸片区挂牌成立、2021年1月综保区获批建设,高新区逐步发展成为襄阳先行先试的排头兵、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襄阳自贸片区成立以来,累计形成350余项创新经验案例,其中8项全国推广、69项全省推广。工业项目“先建后验”做法得到李克强总理批示肯定,“简化退税流程”典型经验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连续三年“制度创新指数”居内陆地级市片区第一。
  三十年来,襄阳高新区始终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建区之初,这里是黄土岗,位于城乡接合部,此后,一步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现代商业加速崛起,万达广场与诸葛亮广场组成全省首个具有完整业态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形成现代城电子商圈,欧亚达、天贸城高档家具商圈,麦德龙、好邻居等大型超市在此陆续开业。2016年至今,征迁腾地2万余亩,有效保障了综合保税区、试车场四期、环线提速、襄江大道等200多个省市重点项目落地建设,产城融合加速发展。
  三十年来,襄阳高新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揪心事、操心事、烦心事,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疫情防控坚决有力,率先开展区域性消杀工作,率先开展小区蔬菜食品供应网上配送,率先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措施,确保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医疗体系不断完善,多层次、多功能社区养老服务格局基本形成。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6个,完成背街小巷整治62条,上学难、停车难、出行堵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省级森林城市有序建设,黑臭水体治理进展明显,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现象得到根本整治,环境保护取得扎实成效。
  三十年来,襄阳高新区始终坚持转作风、抓落实,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总结形成了“四个一”(“一把手”、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一直到问题解决)、“现场办公、办完即走”、“主动出击、领衔问题、一抓到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党工委领导领衔、产业专班、企业包保、项目秘书、项目落地服务专班、“百名干部进百企”等服务机制;形成了“带着感情去、带着问题回,带着办法去、带着效果回”的“两去两回”工作法;常态化开展“刀刃向内找问题”企业大调研活动,建立“明责、履责、督责、问责”的“四责”机制,涵养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创新发展写精彩
  “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襄阳高新区也要有国家级高新区的样子。“我们一直在思索,作为襄阳市唯一一家国家级高新区,三十而立的高新区要怎样‘立’起来,展现出国家级高新区的使命和担当。”1月19日,襄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襄阳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邓卓海在高新区经济工作大会上说出了大家的想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襄阳高新区的定位是勇当襄阳高质量发展“火车头”。襄阳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在高新,驱动力量的核心源在高新。“充分发挥‘三区’叠加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主动将‘五区’发展定位与全市‘五城共建’有机衔接,聚焦高质量发展、高效率治理、高品质生活,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在已经跻身169个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的基础上,不断争先进位,努力为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贡献高新力量、展现高新担当。”邓卓海在高新区经济工作大会上表示。
  三十年来,襄阳高新区勇当全市高质量发展“火车头”的旗帜非常鲜明。三十年的发展成绩证明,高新区已经成为襄阳市经济的龙头,其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决定了高新区必须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当先锋、打头阵、多贡献。“国家设立高新区的目的,就是以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高新区经济工作会议对“高新区”的思考,落实在一如既往地推进科技创新上。“走创新路、吃创新饭”,未来的高新,将用足用好科技城、电子信息产业园等近200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载体,全力打造全市科创中心“核心区”,全方位构筑科创空间新格局。
  当前,产业、行业、企业面临着大调整、大转型、大洗牌,是窗口期,更是机遇期。襄阳高新区将不断夯实先进制造业底盘,树立“链式思维”,把“链长制”作为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锻造高质量发展的“钢筋铁骨”。
  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发展奇迹,也筑牢了襄阳高新区发展的“根”和“魂”。高新区拥有“高新区”“自贸区”“综保区”三块“金字招牌”,是一片对外开放的“深海”。依托襄阳机场、汉江新港等“四港”优势,加快构建铁水公空管“五网”互联的交通物流体系,融入“一带一路”,让襄阳发展不断“破圈”“出圈”。
  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说了算;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深交所受理到股票发行上市,仅用了9个月时间。”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文喜说,博亚精工上市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襄阳高新区因招商而立、因招商而兴、因招商而强、因招商而荣。邓卓海表示,高新区将坚定“项目为王”理念,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一把手”亲自上阵,使出“一号气力”,持续掀起扩大有效投资的工作热潮。将市场主体视为高新区的“绿水青山”,只要青山常在,高新区的经济发展就会绿水长流。“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挑战,我们都要保住市场主体,坚持不懈培育新的市场主体,采取更大力度纾困解难,推动市场主体实现数量更多、规模更大、实力更强。”
  未来的高新,是绿色发展的高新。加强产城融合发展,让企业与城市彼此成就。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城区的承载力、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
  未来的高新,是全要素保障的高新。紧盯企业家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统筹施策、精准拆弹,直面挑战、攻坚克难,用笨功夫、“绣花”功夫解决好制约高质量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强化土地指标、环境容量、产业基金等保障,加强水、电、气及网络等供给,以最大诚意、最优政策、最佳环境确保项目顺利投产达效。
  未来的高新,是人才集聚的高新。将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以期许之心育才、以宽容之心用才、以开放之心引才,对紧缺人才要敢于重奖,对高端人才要舍得“真金白银”,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让襄阳高新区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高新区更出彩。
  未来的襄阳高新,是幸福安康的高新。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目标,着力稳就业、保民生、调结构、提质量、兜底线、防风险,着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协调解决企业职工、群众住房、托幼、入学、就业等“关键小事”,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发展更有温度,让民生更有质感。
  襄阳高新区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强化政治担当,时刻与党中央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标对表;坚持战略主动,着力提升经济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稳中有进;弘扬改革求变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再续奋进精彩。
  风神襄阳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黄开勇:
  跨越赶超 再创新高
  2021年,风神襄阳汽车有限公司持续打造柔性、经济、高效的智慧工厂,完成整车产量19.17万台,产量计划完成率107%,实现产值337亿元,纳税22.5亿元,同比增长11.2%,继续领跑襄阳工业企业百强。
  2021年,襄阳工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向着打造“最具价值倍受信赖的TOP品·智工厂”战略目标稳步前进。豪华品牌英菲尼迪QX60车型如期实现高品质量产,擦亮东风日产中高端车制造基地、英菲尼迪国产化“母工厂”两块金字招牌;“襄阳工厂‘5G+智慧工厂’创新应用”获评工信部创新应用案例;积极争取重点零部件供给本地化,新增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新火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区域供应商,形成区域“产业生态圈”。
  2022年,公司将跨越赶超、再创新高,力争实现整车产量20万辆、产值突破400亿元的目标,为襄阳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副部长李正霞:
  优化阵地 高效发展
  2021年,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实施“领先战略”,克服芯片短缺等不利因素,实现汽车销售18.25万辆,同比逆势增长5.7%,轻型商用车市场占有率提升0.9个百分点,实现五连增。
  2022年,该公司将保持战略定力,坚定落实“十四五”规划目标,围绕“三个导向”,在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订单交付和客户服务高效协同上不断发力,向“销售汽车21.6万辆,同比增加3.35万辆”的目标发起挑战。
  目前,公司正积极推进东风汽车襄阳轻型商用车智能制造和绿色工厂升级项目,打造客车底盘、轻卡及轻客、康明斯、新铸造分厂及整车物流“五大制造阵地”。预计,公司整体产能将在2021年约18万辆的基础上增加8万辆,达到年产26万辆;产值将在2021年约13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58亿元,达到190亿元;五年后,产能提升到30万辆,产值增加160亿元,达到290亿元。
  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文喜:
  坚守初心 回馈社会
  博亚精工于2021年4月15日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是企业坚定上市初心、襄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襄阳高新区管委会大力支持的结果。
  博亚精工创立之初,就把上市作为经营发展的战略目标。2020年7月4日,向深交所递交申报材料。2021年4月15日,博亚精工股票发行上市。从受理到上市,仅用了9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襄阳市政府召集20多个主管单位召开协调会,几日内办齐证明;通过“一事一议”办理流程解决了公司多年难以解决的生产厂房房产证办理问题。
  上市后企业发展提速,成功募集资金3.44亿元,推进产品研发检测及试验中心两个项目建设,预计3年内项目完工。目前,公司市盈率40倍,市值33亿元,是上市前净资产的6.6倍。未来,公司将聚集更多的资源,拓展“专精特新”领域,形成更多的独立运行主体,努力为襄阳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上市企业力量。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襄阳中车电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永谦:
  掌控主动 提升优势
  2021年,襄阳中车电机践行“绿色动力”发展使命,深耕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研发,不断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生产规模突破13.8亿元,净利润较2020年翻了两番。
  公司科技发展方向始终面向市场,通过18年的持续科研投入,攻克了轨道列车用永磁牵引电机一系列难题,并成功研制国内轨道交通车辆谱系最全的永磁电机,获得6个行业第一。2021年,公司牵头申报的“轨道列车永磁同步牵引电机高功率密度与节能降噪技术研究”项目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十三五”期间,公司投入经费2.5亿元,支撑超300项科研项目开发推广,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奖项6项,为公司产品在行业市场形成竞争优势切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四五”期间,公司将继续弘扬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精神,围绕轨道交通、汽车、能源、装备制造等4大领域,下好创新“先手棋”,努力实现从跟跑向领跑转变,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的目标。
  襄阳中基创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正科:
  抢占高地 扩能增效
  2021年,襄阳中基创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选择落户襄阳高新区,经过近10个月的建设运营,企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证明选择高新区是完全正确的。
  落户襄阳高新区,使企业满怀干事创业信心。信心源自襄阳高新区雄厚的产业基础、源自襄阳高新区完善的基础设施、源自襄阳高新区优良的营商环境。襄阳中基自2021年3月5日签约入驻以来,市、区雷厉风行地推动项目建设,5月30日即实现正式投产,让企业亲身体验了令人叹服的“高新速度”。
  2022年,襄阳中基将继续扩大在襄阳的生产能力,力争实现产值5亿元,增加就业岗位500个左右。计划投资5亿元,建设高能锂离子电池、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等自动化生产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基地,将襄阳中基建设成为一个辐射中部客户的重要研发制造基地。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襄阳市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阚敬斌:
  畅通动脉 服务升级
  近年来,襄阳邮政积极打造物流大循环动脉,彰显行业“国家队”担当。
  “人民邮政为人民”。襄阳邮政在全市设有9个县(市、区)分公司,设邮政普遍服务网点167处、代理金融网点156处,拥有邮路326条,单程达3.23万公里。2021年,处理邮件6540万(袋)件,获评“全国交通运输党建文化建设优秀单位”“2020年度精准扶贫先进单位”“2020年度经济发展突出贡献企业”。
  襄阳邮政坚持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完善国际邮件运输网络,在襄阳自贸片区实行专人派驻,仅2021年12月开通发运中欧班列英国路向邮件后,单月业务量就达到1.2万件;坚持服务“襄十随神”协同发展,承担区域邮件分拣分发功能,打造“三区”叠加“加速器”。
  下一步,襄阳邮政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做好襄阳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对接“两网”建设工程,奋力为襄阳高新区“五区”创建和襄阳市“五城共建”贡献更多的邮政智慧和邮政力量。
  踔厉奋发谱新篇
  成绩属于过去,时机转瞬即逝,中流击水不进则退。2022年,襄阳高新区的主要预期目标已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8.6%;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9%;外贸出口同比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1%;净增“四上”企业145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45家。同时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居民收入、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深化改革等各项目标任务。
  新的一年,襄阳高新区将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取得新进展。汽车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深圳工业园“三园”火力全开、齐头并进,在建、在谋、在储“三在项目”聚集发展新动能。坚持实施技改赋能工程,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确保25个亿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今年全部竣工投产。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力争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高新区还将“拉长”现代服务业这块“短板”,力争2022年第三产业增速高于GDP增速2.5个百分点。抢抓新兴数字技术发展机遇,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新的一年,襄阳高新区将在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上打造新引擎。高新区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创新,创新不掉队,高新区就能又“高”又“新”。2022年,高新区将加大科技城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科技类项目20个,投资额达到20亿元以上,推动科技城二期项目尽快满园;完善科技平台运行机制,让高新经济发展插上“金色翅膀”;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塑造“火车头”创新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在区国企和龙头企业技术、人才、设备等优势,全力打造“创业者乐园、创新者天堂”。
  新的一年,襄阳高新区将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上开创新局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一批外贸加工企业落户综保区,推动25万平方米的出口加工区早日实现满园;在制度创新上持续用力,力争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和典型经验,创造出更多“襄阳经验”和“襄阳品牌”;加强“平台+通道”和“四港一区”平台建设,抓好9条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自贸片区为抓手,依托英诺迪克北欧科创平台、财智服务联盟、厚载科技、东风咨询及湖北外综服等平台,不断增强出口服务功能,着力打造要素平台聚集区。
  新的一年,襄阳高新区将在推动经济稳增长上实现新突破。抓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力争全年新引进投资过亿元的项目80个、过5亿元的项目28个。抓牢项目建设“生命线”,不断提高项目开工率、投产率,力争全年新开工项目50个、新投产项目50个。抓紧要素保障“牛鼻子”,做好服务保障,为企业发展提供最大便利、最好实惠,降低企业发展成本。
  新的一年,襄阳高新区将在夯实经济发展根基上展现新作为。实施规模企业培育工程,力争全年净增“四上”企业145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45家;申报省级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3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省级以上隐形冠军企业8家。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工程,力争全年新增外贸企业80家,总数达到300家,外贸出口实现70亿元。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力争全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入库60家,总数达到400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50家以上,总数达到430家以上;认定瞪羚企业及潜在瞪羚企业8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8%。实施上市企业培育工程,力争全年A股上市企业达到2家,总数达到10家。实施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推动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新的一年,襄阳高新区将在增强企业发展信心上再出新举措。扎实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确保“头号改革工程”成势见效。落实“无申享”兑现,实现从“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提升法治化水平,切实让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舒心发展。践行“店小二”服务,全心全意为企业纾困解难。不断壮大优秀企业家队伍,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大力实施“车城英才计划”,力争全年引进高科技项目、高端人才团队18个以上。打造技能人才矩阵,建设高素质党政机关、社区工作者队伍,人人争当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者、实践者。
  新的一年,襄阳高新区将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上迈出新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大片区开发力度,持续吸引人口聚集,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推进教育养老均衡发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森林高新”、水系连通工程、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襄阳高新区千余万元“真金白银” 奖励企业和人才
  1月19日上午,记者从襄阳高新区2022年经济工作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获悉,该区拿出千余万元奖励优秀企业和人才。
  会上,襄阳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授予2021年度辖区87家优秀企业“经济发展突出贡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优秀创业企业”荣誉称号,奖励每家企业价值12.5万元的东风日产新能源汽车一辆;授予11位高层次人才“优秀领军人才”荣誉称号,每人奖励5万元,总计超千万元,坚定企业发展信心,为优秀人才鼓劲喝彩。号召辖区企业和个人,积极主动投入经济发展工作中,助力高新区经济“再续精彩”。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济要想高质量发展,还得依靠市场主体这‘源头活水’。”大会上,邓卓海表示,襄阳高新区以期许之心育才、以宽容之心用才、以开放之心引才,对紧缺人才敢于重奖,对高端人才舍得“真金白银”,让高新区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高新区更出彩。今年,高新区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企业包保工作成果,变官为仆、变管为服,与企业成为生存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共同面对压力,提升高新区产业发展质量。

(责任编辑:王丹萍)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