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园区 > 园区动态 > > 正文

北深上广杭!一年内冲入前五 杭州高新区做对了什么

2022-03-24 15:43:50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张留  评论:0
  看一个地方自主创新能力强不强,国家高新区是一个不错的参照。作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和高水平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载体,各地在高新区建设上花了不少力气。
  国家高新区建设哪家强?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通报了国家高新区2021年综合评价结果: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分居前四,杭州跃居第五。
  从前两年的第九第十名,重回前五,杭州速度不可谓不快。但在实施高新区“一区多园”上,杭州直至今年3月才启动,算得上国内最晚启动这一模式的城市之一。
  “快”“慢”之间,藏着杭州高新区怎么样的发展逻辑?
  进步最快
  “在全国排名前十的高新区中,杭州进步最快。”中科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斌说。
  杭州的跳跃式上升,与国家高新区评价导向的内在逻辑有关。
  科技部1992年启动对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先后经历6轮迭代,尤其是从2006年开始,将评价定位于“政策绩效评价”,就是为了准确评估国家高新区对国家战略的响应或实现程度。
  2021年4月实施的新版评价指标体系,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风向标和指挥棒,更加突出“新动能、研发投入、绿色包容、数字经济和企业培育”。
  新版体系共有五个一级指标。对比北上广深,杭州“上位”势头明显。
  如杭州有两个一级指标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和深圳,超过了上海和广州,分别是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能力。
  “这两个一级指标,反映新版体系注重突出发展新动能和创新发展成效,特别是引领数字经济发展。”在杨斌看来,杭州高新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全国独树一帜;杭州也是数字经济的领先者,尤其是高新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75%以上,远超浙江省的11.4%和杭州市的27.1%。
  “双碳”背景之下,绿色发展和宜居包容性首次成为一级指标。杭州超过了深圳,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广州,位居全国第四。
  这个位次其实也不难理解。杭州高新区在“绿色包容”的许多细分指标都远超国内兄弟城市,甚至超过了北上广深,如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为0.028吨标准煤/万元,排名全国第一;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16.1%,跃居全国第一。
  “总体而言,杭州高新区完全符合国家对高新区发展的战略导向,实现了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杨斌说。
  扩园最慢
  杭州高新区创造了全市10%的经济体量。
  看似长板,实为短板。
  在全国高新区中,10%的贡献度,不用说北上广深,全国都落到了100名开外。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杭州高新区面积实在太小,仅有72.3平方公里。国家高新区评价导向希望增强高新区的辐射带动力,面积过小的杭州高新区并不占优。
  如何提升辐射力?
  “一区多园”被很多城市看作是提升辐射带动力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高新区,通过托管或者“一区多园”等模式扩大管理范围,排名也随之提升,如广州近七年每年排名都在上升,今年首次进入前四。
  杭州高新区迟迟没有迈出这一步。原因在于,其既是高新区、又是行政区,与其他区县(市)互为竞争关系,推行“一区多园”存在体制机制障碍。
  如若杭州高新区维持现有地理空间,仅仅依靠内涵式发展,无法进行辐射带动,那么很难继续“上位”。
  今年,杭州高新区终于迈出了破局的关键一步。随着萧山特别合作园启动,杭州高新区成立了特别合作园管理局(筹),计划在其他城区实现“扩园”。
  实践是检验“一区多园”成效的唯一标准。“一区多园”虽然是破除空间限制的有效途径,但前车之鉴不少,在部分城市沦为美化统计数据的“面子工程”。
  杭州高新区实施“一区多园”,具有基础优势,邻近城区产业关联度高,应积极采取高新区主导型模式,为破除空间限制、推进产业共富修一个“样板间”。
  关键两步
  走在正确的路上,慢也是快。处理好这一辩证关系,杭州还有关键一短、一长需要把握。
  顶层架构的共性短板亟需破题。
  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筑波科学城,始于“创造性的技术立国”的设想;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园,脱胎于台湾工业增长放缓的现实需求。
  这两个当今全球极具代表性的高科技园区,都是围绕产业需求进行顶层设计和区域布局。
  反观国内,各个城市高新区的建设主体是所在的省市,杭州高新区甚至还曾陷入“是滨江的还是杭州的”困扰。
  眼下,湖北、陕西等省份,都在举全省之力支持高新区发展。杭州启动高新区“一区多园”之后,仍需进一步在顶层架构上进行合理重塑,站在杭州、浙江甚至全国高度布局产业、调配资源。
  浙江省“十四五”规划中,杭州高新区已被列为城西科创大走廊联动发展区,协同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
  高科技产业化,杭州高新区具有市场化、商业化的深厚优势。
  “大走廊注重0到1的创新,而高新区侧重将高科技产业化,两者能够形成很好的互补。”在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浙江区域总监程淑红看来,如果能借由区域一盘棋,将杭州高新区市场化、商业化能力“复制、粘贴”,让产自杭州、浙江的高科技产品快速走向全国全球,将再造一个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责任编辑:王丹萍)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