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园区 > 园区动态 > > 正文

洛阳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

2022-06-21 11:33:32
来源:洛阳日报 作者:莹波 王亚丽 评论:0
  近日,洛阳市政府正式印发《洛阳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简称《规划》),为洛阳“十四五”期间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施工蓝图”。
  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今年以来,洛阳市科技创新工作以产业“136”工作布局为统揽,以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目标,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推动创新平台矩阵构建、科技企业集群培育、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等工作往实里抓、向目标奔,切实把创新落到产业上、产业落到风口上,为加快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增势赋能。
  目标 2025年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
  《规划》提出了洛阳市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的“十四五”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2025年,一流创新生态基本形成,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创新主体、创新平台、洛阳市财政科技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技术合同成交额“五个指标翻番”,在河南全省率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活动、重点产业集群中试基地或产业研究院“三个全覆盖”,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金”一体化科技研发机制,聚焦产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以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为牵引,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支撑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引擎。
  展望2035年,全市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基本建成国家区域创新高地。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等主要创新指标增速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中部地区先进行列,洛阳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凸显,成为国家创新区域布局的关键节点、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一极。
  部署 锚定一个目标,突出两手抓,打造“两基地、三载体”,实施九大工程
  洛阳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按照“坚持创新引领、重点突破、企业主体、改革赋能、开放融合”的原则,“十四五”期间,全市科技创新的总体部署为锚定一个目标,突出两手抓,打造“两基地、三载体”,实施九大工程。
  一个目标即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
  两手抓即一手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和对接争取,一手抓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两基地、三载体”即伊滨科技城、洛阳高新区“两大创新基地”,科技产业社区、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三个创新载体”。
  九大工程即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主体倍增、创新布局优化、产业创新提质、创新人才引育、创新环境优化、科技金融融合、开放创新升级、科技服务民生九大工程。具体来说——
  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一流创新平台。深度嵌入国家、省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重构重塑实验室体系,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建设科技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全链条创新体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实施创新主体倍增工程,培育一流创新主体。构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体系,夯实创新主体培育基础,打通科技型企业成长路径,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等创新主体规模,推动科技企业上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型企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构筑创新主体培育策源地。
  实施创新布局优化工程,打造一流创新载体。加快创新孵化育成平台建设,推动伊滨科技城、洛阳高新区、科技产业园区、科技产业社区、创新创业孵化载体等联动发展,实现科技创新与生产力布局的同频共振,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加快平台型创新城市建设,构建全域协同创新格局,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能级跃升。
  实施产业创新提质工程,加速一流成果转化。以需求为牵引、应用为导向,凝练实施一流创新课题,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传统产业“迭代”攻关、新兴产业“掐尖”攻关、未来产业“破冰”攻关,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动一流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和就地就近转化应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实施创新人才引育工程,汇聚一流创新团队。坚持以用为本、引育并重、刚柔并济,构建多层次人才发展体系,增强人才结构供给能力,引育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优化青年人才成长通道,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推动人才强市和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
  实施创新环境优化工程,制定一流创新制度。扎实抓好全省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市域试点建设,深化科技创新领域放权赋能改革,打造符合科研发展规律的组织范式,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提升科技创新治理效能,打造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创富生态体系。
  实施科技金融融合工程,增加金融服务供给。畅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通道,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本进入产业技术创新领域,完善技术交易和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构建服务科技型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生态,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实施开放创新升级工程,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以全球视野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乘数效应,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包容开放式创新环境,拓展科技交流合作广度与深度,推动创新资源和技术双向开放和流动,从科技开放合作中集聚产业创新优势。
  实施科技服务民生工程,引领现代化洛阳建设。聚焦民生科技需求,实施公益性科研攻关项目,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公共安全等领域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推广,构建服务型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全民共享,支撑引领现代化洛阳建设。
  搭建平台壮大主体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洛阳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创新、更依赖创新,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坚定不移走以创新引领发展之路。”洛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再次吹响了洛阳改革创新的号角。
  今年以来,“洛阳创新”捷报频传。从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的一飞冲天,到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从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幕墙玻璃,到“世界第一宽桥”济南黄河凤凰大桥的减隔震支座,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洛阳迈出了换道领跑的关键一步。
  这一步迈得稳。龙门实验室揭牌运行,P3生物安全实验室获批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伊滨科技城,加快推动洛阳高新区“三化三制”改革……洛阳市坚持把做大做强创新平台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抓手,打造创新平台矩阵。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新建省级产业研究院3个、中试基地1个、技术创新中心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个,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1个,累计达803个。
  这一步迈得快。建立18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动态管理台账,将388家“小升规”培育库企业纳入市级动态台账予以重点辅导,分层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创新龙头企业……洛阳市紧盯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17家,入库培育高新技术后备企业678家,培育省创新龙头企业25家,占全省的21.6%。
  这一步迈得准。建立科技计划项目库,已入库科技项目163项;推进实施自创区产业集群、“揭榜挂帅”等重大科技专项40余项,突破大尺寸钛合金真空电子束等10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洛阳市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和风口产业“卡脖子”难题,强化创新课题攻关,推动成果转移转化。今年以来,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6.2亿元,同比增长209%,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5%。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让创新成为最鲜明的城市特质
  培育一流的创新主体,集聚一流的创新人才,需要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今年以来,洛阳市把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作为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任务强力推进,让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近日,由洛阳市“科技贷”支持的科创新材登陆北交所,成为洛阳市首家北交所上市公司。无独有偶,由市科技局联合涧西区政府设立的洛阳浩正科技创新投资基金,投资的斯瑞新材料公司成功登陆A股市场。
  围绕风口产业方向,洛阳市积极发挥政府科创引导基金作用,通过“引导基金+天使基金”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通过“引导基金+市场化基金+投贷联动”扶持高成长性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推动上市融资扶持创新龙头企业,引导风口产业企业在洛集聚发展。截至目前,洛阳市“科技贷”合作金融机构达11家,新增授信额度1.3亿元,累计授信额度达8亿元。
  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的种子期、初创期,需要资本的呵护,更需要人才的支撑。
  紧盯企业创新诉求,着力培育创新人才队伍。坚持以用为本、引育并重,出台洛阳市“百名科技人才入企计划”,摸排全市百家重点科技企业人才需求,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匹配清单,初步为68家企业匹配108名科技人才。推动设立了5亿元规模的河洛英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创新资助方式,联合社会资本支持“河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在洛发展。
  “我们将以‘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不仅抓好惠企政策落实、创新要素保障、政务环境优化等工作,倾心倾力为企业纾困解难,而且更加注重引导企业精准把握产业发展新风口、科技创新新风口,通过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深化改革等,加快实现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洛阳市科技局负责人说。
  锚定万亿级经济总量目标,洛阳将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统筹推进创新平台搭建、创新主体壮大、创新人才会聚、创新生态构建,走好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高质量发展新路,让创新成为最鲜明的城市特质,为现代化洛阳建设提供澎湃动力。

(责任编辑:王丹萍)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