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园区 > 园区热点 > > 正文

“松山湖模式”:科技成果转化的东莞实践

2023-09-28 15:13:24
来源:东莞日报 作者:张华桥 评论:0
  5年前,数个科研团队“组团”南下,不远千里来到“世界工厂”,带着团队研发数十载的研究成果,入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东莞寻找“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方式方法。

  从“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的知音难觅,到融入东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大局,5年多时光里,在广东省、东莞市和松山湖管委会等多级部门的支持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探索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松山湖模式”:“作价入股”成果转让模式、技术参股模式、室企攻关、依托“关键核心材料+创新平台资源”构建创新生态的产业集聚模式,架起铁索桥,跨越“死亡谷”,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从政府“扶上马送一程”,实现从0到1再到10,到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实现从10到N的产业化,完成自我“造血”,市场“接棒”,“松山湖模式”已然渐入佳境,一步一步嵌入“世界工厂”的血脉之中,融入城市奔涌向前的历史进程,成为东莞乃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新动能。

  四大模式育成,打通“最后一公里”

  2020年,在来到东莞2年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骨水泥材料团队现场负责人方灿良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名科研人员“化身”为中科硅骨(东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硅骨”)联合创始人。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孵化出来的产业化公司让科研团队实现了“裂变”新生。

  “作价入股”成果转让模式成为成功“裂变”的现实路径。具体而言,将团队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至产业化公司,采取“先奖后投,一步到位”的方式,先期确定奖励方案。然后采取“作价入股”方式,直接将股权分配给科技成果发明人,并将实验室股权划转给资产管理公司,最后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完成整个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技术转移工作。

  这是科技成果转化“松山湖模式”之一。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深度融合,还探索出技术参股模式、室企攻关、依托“关键核心材料+创新平台资源”构建创新生态的产业集聚模式等。

  其中,技术参股模式,以核心技术为抓手,投资孵化产业化公司,通过技术及资金入股的方式并购相关企业,从市场需求端出发,推动产业化进程,实现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的“双向奔赴”。

  中小企业东莞市尼轩电子有限公司受困于原材料供应、技术、资金等,陷入“价格战”的困境。

  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轻元素先进材料与器件团队投资孵化的中科晶益(东莞)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技术及资金入股并购尼轩电子,实现“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双向奔赴。

  “这是一次梦幻般的合作,公司自此开启了在更高维度、更广领域的新征程。”尼轩电子创始人之一王清林回顾双方机缘凑巧下开展的合作时颇为感慨。

  有赋能企业转型升级,松山湖模式也有强强联手,共赴山河的携手共进。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相关龙头企业采取共建联合工程中心的方式,以“材料底层创新能力+企业技术能力”的组合,补链强链,共同攀登科技前沿领域的高峰。

  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共建联合工程中心的企业涵盖市内企业、省内企业以及国内头部企业三大圈层,包括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宝武集团、中国航发、中铝集团、养生堂等知名企业。

  此外,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关键核心材料+创新平台资源”供给模式,“打开大门”做科研,吸引上下游企业共同研发,构建产业链创新生态。目前,节能减碳产业集群、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先进制造创新工场在这种模式下,均进展顺利,已初见成效,推动产业链集聚东莞。

  一组数据可见科技成果转化“松山湖模式”已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取得亮眼成绩。截至目前,创新样板工厂25个项目团队共孵化产业化公司42 家,销售合同额5.9亿元,其中17个团队完成一轮或多轮融资,融资金额超7.5亿元,市场估值超40亿元;现已申请专利790件,其中国际专利16件。

  三方合力共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对于一项在实验室研发了数十年的前沿技术而言,要寻找到“下家”,往往陷入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窘境——“松山湖模式”的形成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科研人员脚踏实地的探索实践,和企业的“求贤若渴”,三方各展其能、各尽其才,共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政策支持,扫清“拦路虎”。东莞市科技局专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指导意见》为“先奖后投,一步到位”提供政策支持,为作价入股模式的推进扫清“拦路虎”。

  放权,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微加工与器件平台、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等共享平台的数百台设备,均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购买。

  “实验室和东莞市科技局给了团队充分的认可,所有采购设备的选型和配置交由我们负责。”微加工与器件平台负责人贾海强对于实验室和东莞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今年1-7月,微加工与器件平台百余台对外开放共享的设备所供服务机时已达到去年全年的80%。

  院士带队,走企业、到车间、问困难、谈合作……5年多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科研人员的身影活跃在企业一线,了解市场需求,寻求合作意向,把论文写到车间一线。

  “从初来乍到之时对东莞的陌生,到了解、熟悉这座城市,团队的技术渐渐和东莞企业的实际需求融为一体,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回顾过去几年在东莞的经历,绿色非晶合金材料团队负责人孙保安深有感触。

  来自东莞和大湾区企业对前沿技术的期盼和热情,成为“松山湖模式”结出硕果的内在驱动力。“在共建联合工程中心方面,团队接到来自多家企业的咨询。特别是推动实验室与风华高科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产品直接导入风华高科供应链体系,助力解决‘卡脖子’难题,推动全国电子元器件行业高质量发展。”孙保安表示。

  论文只有写在大地上,才具有澎湃的生命力。“松山湖模式”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走入工厂车间,写在生产线上,写在市场中,融入汹涌澎湃的城市进程之中。

  市场“接力”,自我“造血”,开启新征程

  “今年7月底,公司已向相关部门提交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申请,即将跨过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三级跳,正式推向市场。”9月5日,方灿良表示。

  据了解,在骨水泥领域,在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为国外进口的情况下,中科硅骨所研发生产的新产品可以一定程度上填补国内市场上的空白。

  “在使用的方便程度和成本上我们公司具有优势。使用优势体现在人工骨材料的使用相对便利,可以进行任意形状的填充,也可以以颗粒的形式直接填充于缺损部位;成本优势体现为,相较于国外同类型产品,人工骨材料通过工艺方面的改进,可以将成本控制在较低范围。”谈及市场前景,方灿良充满信心。

  科技成果转化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衡量因素是,在政府“上马扶一程”后,是否有市场“接棒”,接力成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真正走到市场,实现商业化发展。

  在业界,基础科学研究本身需要高风险、长周期的投入,然而大部分早期探索研究成果,因缺乏市场需求,或规模化生产能力差,无法实现商品开发,没有市场“接棒”的政府投入不可持续,科技成果难以实现“从1到N”的转化。

  为了推动科研团队和市场的顺利接棒,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分别与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及粤科金融集团共同发起设立两只新材料风险投资基金,总规模8.5亿元,在资金链方面已逐步形成从财政投入向风险资本“接棒”的发展态势。

  “从目前来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所有项目均已转换成功,不存在‘夭折’现象。实验室也因此成为东莞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机制创新和‘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经典案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认为。

  截至2023年8月中旬,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板块财政实际总支出8.42亿元,总收益14.41亿元(包含纵向项目、横向项目、产业化公司销售合同收入及融资),收入大于支出,完成从政府到市场的“接力”,实现自我造血,在科技成果转化“死亡谷”上架起了一座铁索桥,跨过“最后一公里”,迈入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东莞打造新动能,产业“立新柱”的一股强劲力量。

  对于5岁多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而言,“松山湖模式”的初见成效,只是开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众多前沿技术仍在加速研发之中,仰望星空,而东莞21万家工业企业、1.38万家规上工业企业、2044家专精特新企业的肥沃土壤中,实验室众多硬科技在“松山湖模式”下,脚踏大地,将呈现令人期待的璀璨未来,持续擦亮“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

  松山湖模式下,“世界工厂”正在孕育更多前沿科技,阔步迈向产业化,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科创新动力。

(责任编辑:陈楠)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