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 > 生物医药 > > 正文

一次给药一周有效 长效智能胰岛素经过动物模型验证

2023-12-12 14:09:0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洪恒飞 柯溢能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评论:0

  降低用药频次,延长药物效果,糖尿病患者的这一期盼正逐渐成为现实。10日,记者从浙江大学获悉,该校药学院、金华研究院顾臻教授和王金强研究员团队研发出一款长效胰岛素制剂——由胰岛素和葡萄糖响应性高分子形成的白色粉末状复合物,通过皮下注射能够智能感知血糖的波动,动态调节胰岛素的释放率,实现对血糖长时间的调控。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生物医学工程学》上。

  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数已超过1.4亿人。在现有的治疗模式下,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配合日常饮食规律皮下注射胰岛素,维持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平稳。一旦胰岛素用量过多,便可能导致低血糖,若操作不规范,还可能导致出血、漏液、结节等不良影响。人体的β细胞能感知葡萄糖浓度,并相应地调控胰岛素的分泌,来调整体内葡萄糖的代谢速度。围绕这一原理,顾臻和王金强研究团队通过仿照β细胞的功能,尝试研制长效智能胰岛素。

  “这一新型复合物,由葡萄糖酸修饰的重组人胰岛素与苯硼酸修饰的聚赖氨酸紧密结合而成。”顾臻介绍,它如同一个八爪鱼,其中的苯硼酸类似吸盘,可将带有葡萄糖的胰岛素牢牢抓住,改变以往胰岛素储库制剂易泄漏、治疗不长久的困境,在正常血糖条件下,使复合物缓慢持续释放少量胰岛素,从而维持基础血糖的稳定。当血液中葡糖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可以竞争性地与“吸盘”结合,进而将胰岛素迅速释放,让血糖回到正常范围。

  “这种胰岛素剂型,目前在实验动物小鼠和猪上实现了成功验证。”王金强说,“现有实验中,我们能通过一次给药让30千克1型糖尿病模型猪维持一周以上的正常血糖,并且没有出现低血糖的症状。”

  他强调,注射或植入用的包含有生物材料的药物制剂或器件,其用材一般会诱导纤维囊的形成,影响制剂和器件发挥功能。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发现此次研发的新型复合物,通过皮下注射后,会在脂肪层快速形成一个黄豆粒大小的药物储库,随着胰岛素的缓慢释放,相关高分子材料也会被快速吸收,不会形成囊状物。

  顾臻表示,团队正在推进临床试验的申报,未来打一次胰岛素管一周甚至在更长时间范围里安全平稳控糖或将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