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 > 新能源 > > 正文

手机厂商为何纷纷下场造车

2024-04-18 09:37:46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吴叶凡 评论:0
  近日最火的新闻之一,莫过于小米汽车上市。汽车与手机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互动频繁,跨界俨然已成市场趋势。
 
  当下,市面上一些新能源汽车企业已经发布自研手机。与之相对,手机企业也通过各种方式进军汽车赛道。除了直接“下场造车”的小米,华为也选择与车企合作,共同打造智能驾驶方案。
 
  为什么手机企业纷纷入局汽车赛道?它们会给汽车行业带来哪些变化?
 
  三方发力推动手机企业入局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主流手机企业都曾部署过汽车领域业务。虽然一些企业中途退出,但不可否认,小米汽车的火爆将吸引更多“玩家”加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手机企业进入汽车赛道是技术、市场、用户三方共同推动的结果。
 
  汽车制造业通常被视作高技术门槛行业。在燃油车时代,传统的汽车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底盘是核心部件,研发难度大、技术壁垒高,限制了“门外汉”加入。而电动汽车则以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为核心,零部件数量较燃油车大大减少,总体制造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低于燃油车。“这就为手机企业造车提供了机遇。”王鹏表示。
 
  市场的驱动力量也不容忽视。“智能电动汽车市场预计有巨大增长空间,很多手机企业都希望抓住这一机会。”王鹏说。记者在4月10日举办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1至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11.5万辆和2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2%和31.8%,市场占有率达31.1%。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多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利好政策。在技术、政策、消费潮流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人们对智能电动汽车的消费热情持续升温, 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也将持续扩大。这驱动着手机企业向汽车赛道进军。
 
  此外,从用户层面看,手机企业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和用户基础,这有助于它们更快进入并占领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当下很多国产手机品牌拥有一众忠实拥趸,它们入局智能电动汽车制造,可谓“众望所归”。
 
  技术积累助力驾驶体验升级
 
  纵观历史,从手动挡到自动挡,再到智能驾驶技术的出现,汽车每一次迭代,都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更便捷、舒适的驾驶体验。时至今日,一些消费者需求已经从追求操控、马力,转向追求驾驶的智能化体验。智能电动汽车有望在未来引领汽车消费潮流。
 
  从技术上看,智能电动汽车有两大核心要素:电动和智能。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指出,过去10年,智能电动汽车基本已经解决电动问题。现在,行业迎来了角逐智能化的下半场,这有望为手机企业“弯道超车”提供机遇。
 
  王鹏指出,手机企业在生态系统、操作系统、通信技术等方面积累深厚,可以更容易地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汽车上,打造更智能的驾驶体验。比如小米提出的“人车家全生态”概念,离不开其多品类的智能终端设备布局。在一位用户发布的体验视频中,他能够通过一块车载屏幕,将小米旗下的智能终端连接在一起。“打开回家模式”,一句语音指令后,这位用户家里的灯光和空调就准备就绪了。华为则拥有深厚的通信技术积累,这使得它在车载互联网、车联网技术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此外,智能驾驶的灵魂是AI。相较于传统车企,智能手机企业往往更早入局这一领域,在AI技术方面的积累也有助于其在自动驾驶领域取得突破。
 
  另一方面,正如雷军所言:“智能系统只有不断更新迭代,才能把最好、最新的科技交付给消费者。”相较于传统车企,手机企业在产品迭代和创新方面更加灵活、迅速,它们能够更为敏锐地察觉市场需求和变化,不断优化产品。
 
  风口之下切忌一哄而上
 
  汽车行业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最能体现国家制造实力的行业之一。近年来,我国汽车出口大幅增加,新能源汽车更是频频在海外“出圈”。在2023年全年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说,我国每出口3辆汽车就有1辆是电动载人汽车。
 
  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此次手机企业入局汽车赛道,无疑为发展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添了一捆“柴”。王鹏认为,这有利于塑造新竞争格局,为行业发展增添新动力,可推动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催生产业升级。他指出,对于手机企业而言,这也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和业务拓展方向,有利于增强品牌影响力。
 
  行业新趋势也在变革中酝酿。在王鹏看来,随着5G、AI等技术不断发展,手机和汽车之间的生态融合将更加紧密,汽车有望成为真正的“智能移动终端”。
 
  同时,未来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也将更加多元化,手机企业和传统车企将共同形成新市场格局。未来,越来越多跨界合作伙伴或将出现。目前,华为已经与多家车企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研发、推广智能电动汽车解决方案。
 
  智能电动汽车之风渐起,但风口之下更需冷静。业内人士指出,归根到底,汽车产业仍是高门槛、高投入、高风险的制造业。目前,一些消费者对智能电动汽车的投诉时有出现。作为新兴产业,智能电动汽车要走的路还很长。“对于企业来说,风起时更要沉着冷静,切忌一哄而上。”王鹏说。

(责任编辑:王丹萍)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