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 > 信息技术 > > 正文

行业大模型将加速产业数智融合 平台科技企业大有可为

2023-06-21 09:47:25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操秀英 评论:0
  6月16日,腾讯云行业大模型及智能应用技术峰会在北京举行。腾讯云首次公布了行业大模型进展,并与来自教育、传媒、政务等领域的生态伙伴,分享了对行业大模型的思考。

  产业场景成为大模型最佳练兵场

  对于大模型的产业价值,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党委副书记、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锐在现场表示,大模型就是要立足于行业应用,立足于智慧民生。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智能化转型期,人工智能与国内各产业深度融合,成为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也表示:“我们最开始以为人工智能是互联网十年不遇的机会,但是越想越觉得这是几百年不遇的、类似发明电的工业革命一样的机遇。”

  以制造领域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建成2500多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带动汽车、家电等离散型工业的产品迭代速度和交付能力明显增强,钢铁、石化等流程型工业的本质安全和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也有专家认为,“十三五”以来,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程度不够,发展较好的企业,应逐步尝试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智能制造。

  因此,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升级,推动大模型的产业化应用,部署行业大模型,是引领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表示,行业大模型将驱动教育模式变革,例如教材会呈现多模态、不断进化等特征,学生可以在教材上面直接批注、写作业,老师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进展,教材编写者可以根据教材上积累的数据,实时更新教材,确保教材永不过时。

  福建大数据集团总工程师、电子政务董事长林欣郁也以政务应用为例指出,通过大模型创建智能客服,可以提高答复老百姓的效率,老百姓只要问一两句,就能够得到综合性的答复。

  我国当前众多产业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将为大模型的落地应用,提供场景支撑,可以说,产业场景已经成为了大模型的最佳练兵场。

  平台型互联网云厂商应该为构建行业大模型助力

  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要坚持“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两条腿走路。科技部此前已经表态,将把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增长引擎,一方面推动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创新体系,加快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另一方面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在重大应用场景中锤炼技术,升级迭代,培育市场。

  有专家认为,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方面,我国起步较晚,但是近15年发展速度全球首屈一指。与此同时,在人工智能产业应用方面,我国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中国信通院测算,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080亿元,同比增长18%。也有专家预测,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

  广阔的市场机遇,也给大模型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也对大模型产业链的生态协同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数据孤岛等情况出现。平台科技企业应发挥自身规模优势,成为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主力,尤其是产业升级对于行业大模型的迫切需求,平台型互联网云厂商大有可为,可以为行业大模型建设提供助力。

  近日,腾讯云公布了关于行业大模型的最新进展,其将为产业客户提供涵盖模型预训练、模型精调、智能应用开发等一站式行业大模型解决方案,助力构建专属大模型及智能应用,并结合自身在算力方面的优势,为模型训练提供强大的支持和动力。目前,腾讯云已经在金融、政务、教育、传媒等10多个行业,联合企业打造了50多个行业大模型解决方案。

  此外,大模型作为一项新技术,在乐观看待其发展和落地应用的同时,也要确保安全、可控、可信和可靠。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此前就指出,要加强大模型安全可靠、安全可信、隐私保护等技术研发,为大模型的治理提供支撑与保障。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认为,对数据安全要求高的产业用户,选择行业大模型,可以通过私有化部署,既让数据效用发挥,同时又保障数据权益和安全。腾讯云的行业大模型解决方案可以提供本地化的训练、私有化部署等多种灵活交付方案,确保企业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快速创建和部署AI应用。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大模型将成为驱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也有望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更加智能的时代。在这一轮科技竞争中,参与大模型研发创新的各方主体,应发挥各自优势,尤其是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引领者的平台型企业,更是要在算法、算力等方面实现突破,助力打造全球领先的大模型产品。

(责任编辑:范晓婷)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