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 > 信息技术 > > 正文

“迈向通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成果展”即将举办

2024-01-26 16:57:4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裴宸纬 评论:0

  1月22日,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通研院)举行“迈向通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成果展”(以下简称成果展)媒体沟通会。

  媒体沟通会上,通研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成果展将于1月28日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会议中心举行。此次成果展由通研院主办,将邀请学界领袖、行业专家、政府领导等参加,并将重点展示通研院成立两周年以来的主要科研成果,旨在打造成为通用人工智能领域集科技创新、成果展示、观点交流于一体的重要平台。

  结合市场应用导向,以创新生态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据悉,本次成果展将同时展出通研院以前沿科技推动产业融通的实践,特别是在具身智能体、技术赋能平台、AI赋能场景应用等方面的建设布局。

图为“眼里有活”具身智能机器人。

  在具身智能体方面,由通研院打造的“眼里有活”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够做到无需交互,自主识别需求执行任务;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行动策略;实现多智能体任务协调。可被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制造、康复疗养、特种任务、危险场景作业等多种场景中。

  基于未来具身智能体在医疗服务、智能家居、康复养老、危险场景作业等场景中应用考量,通研院打造了首个基于光学触觉感知技术自主研发的高自由度仿真机器手,实现了空间分辨率小于0.1毫米接触表面纹理和接触时法向力与切向力的感知,丰富了机器人在抓取和操作任务中的多模态感知能力。

  在技术赋能平台的层面,通研院将带来通用人工智能科研平台“通境”(TongVerse),作为“AI+机器人”仿真练武靶场,不仅能够应用于科研、赛事,还将面向智能制造、特种行业等需求,提供多场景、多任务的机器人应用解决方案。

图为“通镜”被用于第二十六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

  在AI赋能场景应用上,依托人工智能、VR、大数据等技术,由通研院助力北大和北武院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建设的大型社会模拟器将在本次成果展上展出,该大型社会模拟器能够服务科学智能决策,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科学化、精确化水平。

  填补通用人工智能评测空白

  目前,国际上就如何刻画和评估通用人工智能这一问题,仍然缺乏更深入的系统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通研院打造的《通用人工智能标准、评级、测试与架构》白皮书,将在本次成果展正式展出。《通用人工智能标准、评级、测试与架构》依据发展心理学和心智理论,参考人类婴幼儿发育的测试标准,研究总结出基于能力(U系统)和价值(V系统)的UV通用人工智能的评测方法。为规范化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为满足通用人工智能的研究诉求,突破现有人工智能测试体系的局限。通研院同时将在成果展带来首个通用人工智能评级标准与测试平台(TongTest),可在物理逼真测试平台上评测通用人工智能等级,全面考虑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特征,利用价值维度空间保障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安全可控,为监管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通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打通复合型人才发展路径

  伴随众多前沿科技成果的发布,通研院还将带来《通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打通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发展路径。《通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首次明确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科的区别和边界,厘清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现状,阐述通用人工智能人才需具备的关键能力,提出通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主张通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需要充分把握人工智能“对内融合、对外交叉”这一学科特点,在“通识、通智、通用”的框架下,培养具备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独立思辨和跨学科思维,掌握人工智能核心理论和技术,勇于实践开拓科研格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成果展同时将展出通研院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成果。一方面,面向本科教育,通研院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持建立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以下简称通班),打造本博贯通人才培养体系,至今已培养200余人。另一方面,面向博士培养,由通研院牵头启动通用人工智能协同攻关合作体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通计划),在北大、浙大、上海交大等九所高校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坚持“兴趣为主、课题导向、任务牵引、内部协调”的培养模式,每年新增130位博士名额。通研院将持续以新型举国体制贯通学—研—产—用,培育从青年学生到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的通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梯队。

  据了解,通研院始终践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化推进,以“有组织科研”推动原始引领性科技创新。在人类迈向智能时代的历史关口,通研院聚焦人工智能发展需求,加快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积极抢占前沿科技制高点,为北京市建设国际科创中心与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提供助力。

  (图片由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提供)

(责任编辑:韩梦晨)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