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潮品 > 新技术 > > 正文

我国科研团队揭示非洲猪瘟病毒感染致病机制

2024-03-19 10:49:36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邸金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评论:0

  记者3月18日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郑海学教授团队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ASFV)在猪体内感染的靶细胞,以及在靶细胞内延长感染的机制。这项研究系统阐明了ASFV感染的细胞嗜性、病毒复制和感染动态,以及激发免疫反应的特征,为ASFV感染路径的鉴定和感染致病机制的阐明提供了重要数据。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

  郑海学介绍,非洲猪瘟是危害世界养猪业的“头号杀手”。然而,ASFV在猪体内真实生理环境下感染的靶细胞以及其在靶细胞内延长感染的机制仍不明确。

  针对此问题,该研究利用单细胞测序,结合流式细胞术、多色组织芯片和体外感染鉴定等多种技术,对ASFV感染过程中脾脏细胞类型组成的动态变化、感染细胞嗜性、调控免疫应答和抗病毒反应规律,以及其延长感染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据介绍,这项研究首先建立了ASFV对猪感染致死的模型,测定了各组织感染指标的消长规律。研究发现,脾脏是病毒载量最高的器官。因此,研究人员选择病毒感染猪的脾脏进行单细胞测序,通过进一步深入分析及实验验证,确定了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是脾脏中感染ASFV的主要细胞类型。

  “ASFV感染造成巨噬细胞大量死亡,一种罕见的单核细胞亚群成为了病毒感染的主要群体。”郑海学表示,单核细胞亚群的谱系分析表明,它们是由骨髓紧急运输而来的未成熟单核细胞,该群细胞均未表达或低表达单核细胞的标记分子CD14。“这使得它们能够躲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杀伤’。因此,未成熟单核细胞作为ASFV重要靶细胞还从未被发现,也没有被报道过。”郑海学说。

  同时,通过对感染ASFV的靶细胞开展研究,郑海学教授团队发现,细胞凋亡、干扰素反应和抗原呈递能力,在这些单核细胞中被显著抑制,这有利于ASFV在猪体内的感染和复制。

  另一项发现表明,ASFV感染细胞及旁观者细胞中MHCⅡ类基因在整个ASFV感染过程中均显著下调表达,进而为揭示ASFV抑制抗原递呈的机制和中和抗体无法产生的原因提供了重要基础。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