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创业 > 科技服务 > > 正文

海南商业航天“向天图强”

2024-03-29 10:13:1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孙海天 评论:0
  3月24日,随着吊车起重设备将3号避雷塔第15层塔段准确落下,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4座避雷塔安装任务全部完成,这标志着二号发射工位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作为中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计划在今年实现常态化发射。在此之前,我国已有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大航天发射场,为何还要再建一个专门的商业航天发射场?商业航天发射场与其他发射场有何不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前往文昌寻找答案。

  因地制宜 海南航天优势足

  “5、4、3、2、1……发射!”

  3月20日一早,海南省文昌市铜鼓岭景区人头攒动。隔海遥望,恰好能看到文昌航天发射场。上午8时31分,随着烈焰喷涌,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载着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拔地而起,直入苍穹。

  “一纵登临目,苍茫太宇空。”400多年前,海南名士王弘诲登上了铜鼓岭,感叹起这样的意境。

  如今,这片曾经空旷的天地不再寂寞。2016年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建成投用,成为我国最年轻的航天发射场,也是首个开放性滨海航天发射基地。2022年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开工建设,2023年底一号发射工位建成。文昌这座2100多岁的滨海小城,正“向天图强”。

  “文昌发展航天,重点在于纬度优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副局长张如生介绍,海南位于北纬19度左右,文昌航天发射场远比我国其他航天发射场更接近赤道。低纬度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航天发射不仅能省下更多燃料,同型号火箭的发射运载能力还可以提升约10%—15%。也正因此,文昌发射场是当前我国唯一能够发射大型运载火箭的航天基地。

  距离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不远,是正在建设中的文昌国际航天城火箭装配厂房。“在过去,火箭需要从位于北京等地的火箭企业装配好再运送到文昌来发射,不仅耗时耗力,还极大增加了成本。”文昌国际航天城投资开发公司园区建设部总经理吴剑锋介绍,商业航天需要市场化,就需要压缩各环节的成本。未来,火箭零件可以通过便捷的海运运抵文昌,在文昌完成装配甚至生产,实现“出厂即发射”。

  同时,文昌三面临海,各级火箭落区都在海上,适合开展火箭回收。“一发火箭造价上亿元,如果能有效做到回收和重复利用,有望将发射成本降到1/3。”张如生说,目前文昌国际航天城正打造海上回收平台,努力实现火箭“返回即复用”。

  近年来,海南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发挥气候温度、海洋深度、地理纬度和绿色生态“三度一色”优势,打造“陆海空”科创高地,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确保自贸港高质量发展。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文昌具有了发展航天事业的天然条件。而眼下,文昌的地理优势,正不断转化为航天产业的发展优势。

  蓬勃发展 商业航天前景广

  从文昌市驱车向北,经过清澜大桥,远远看到椰林深处的海南商发一号工位。讲解员介绍,一号发射工位是长征八号运载火箭的专用发射工位,包含固定勤务塔、发射台等11类设备设施,仅发射塔架的顶层就有83米,相当于20多层楼高。

  “过去我国的火箭发射台都是专为发射某一种或几种火箭。但现在商业航天发射需求不断增多,二号发射工位发射台便开创性设计成通用型,能够满足9家火箭公司的19型火箭。”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郭强说。

  近年来,随着我国卫星技术的更新迭代,商业航天发展势头迅猛,对商业火箭发射的需求也不断增多。

  2023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新增企业数量为113272家,同比增长28.95%。其中43%为火箭制造企业、35%为卫星制造企业。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数据,2023年我国共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专家分析,未来5年,我国在轨运行的商业卫星将超过1200颗。

  长期以来,我国航天的发展模式一直以国家重大发射任务为主,商业火箭的发射需求始终排在次要位置。2023年我国共实施了67次航天发射,其中商业发射26次。然而,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正呼唤着次数更多、频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商业航天发射模式。

  政策回应着市场的需求——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提出了优化海南商业航天领域市场准入环境,推动卫星遥感、北斗导航、卫星通信、量子卫星、芯片设计、运载火箭、测控等商业航天产业链落地海南,支持在海南开展北斗导航国际应用示范等支持政策。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新质生产力,聚焦航天等新领域新赛道,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常态化发射。

  如今,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已经建成的一号发射工位、正在建设中的二号发射工位,都将具备每年16次的发射能力。“未来,沿着海岸线还将建设更多发射工位,争取实现火箭每周1发。”郭强介绍。

  商业发射场还未正式“营业”,用户就已经排起长龙:一批国内头部航天企业,如星际荣耀、星河动力、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等,都提前布局,已经或计划落地文昌国际航天城,排队等待着专属商业航天的发射工位。

  积极探索 补链强链谋发展

  走进文昌航天超算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图”。截至2024年2月,这个卫星星座共有108颗卫星在轨,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在文昌,则布局4座遥感卫星地面基站和8座北斗卫星地面基站。

  “我们联合长光卫星,共发射文昌超算一号、二号、三号3颗遥感卫星,目前已为国土安全、农林生产、生态环保、海事监管等各领域提供了高质量的遥感信息和产品服务。”文昌航天超算中心项目经理冯文介绍。

  “超算中心投资12亿元,建设标准达到国内A级国际T3级一秒钟可以运算10亿亿次,已经服务国内外上百个算力用户和数据用户。”文昌航天超算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叶世阳说,文昌航天超算中心凭借航天数据、超级计算、数据中心等核心优势,为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政府提供了全方位的数据算力支撑。

  商业航天产业链的上游是火箭制造,中游是火箭发射,下游是卫星运营和数据应用。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的建设,补齐了产业链的中游环节,如今下游产业正亟待发展。当前,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商业模式还不够明确,盈利模式不够清晰,海南自贸港的政策有利于推动卫星数据“出海”。通过商业航天发射小型卫星,建设低轨卫星星座,获取数据应用于遥感导航等领域,文昌商业航天模式正越来越成熟,朝着“发射即运营、数据即服务”的方向不断发展。

  总部在北京的和德宇航,也看中了海南的区位优势,在海南建立了全资子公司。“我们进口宇航级关键单机、设备,再出口卫星数据,靠的就是海南自贸港‘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政策。”公司总经理孙剑锋说。

  像航天超算中心、和德宇航这样着眼于商业航天产业链下游的企业,如今在文昌越来越多。借助现有优势,文昌国际航天城正加快推进“三区三链”(发射区、起步区、旅游区,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发展和“航天+”产业体系构建,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正逐渐形成。截至目前,在文昌国际航天城园区注册企业超2600家,其中航天类企业超500家。

  “我们将加快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加快形成以火箭链、卫星链和数据链为代表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让商业航天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海南自贸港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今年海南省两会上,文昌市委副书记、市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刘冲表示。

  海南商业航天发展历程

  2022年7月6日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

  在文昌国际航天城内开工建设

  专为商业火箭发射建设的发射场

  系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标志性事件

  2023年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一号工位建成

  深空探测实验室文昌基地挂牌成立

  航天技术创新中心有序运行

  文昌国际航天城正加快推进“三区三链”

  (发射区、起步区、旅游区,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

  发展和“航天+”产业体系构建

  2024年

  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将加强政策引导

  协同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落地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项目5—6个

  延伸阅读 ▶▶▶

  寰宇国际航天测控网(文昌站)项目开工

  3月21日上午,寰宇国际航天测控网(文昌站)项目在文昌国际航天城隆重开工。该项目规划构建星箭发射测控及卫星在轨管理能力,旨在支持促进海南文昌商业发射场的建设运营及长远发展。寰宇国际测控网(文昌站)的建设,标志着文昌航天城在航天领域的实力将再上新台阶。

  据悉,寰宇国际航天测控网(文昌站)计划建设多付大口径、多频段、高性能天线设备,其中包括目前文昌航天城规划最大口径12米的天线。这些先进设备的引入将极大提升文昌航天测控的技术水平,为文昌乃至全国的航天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项目建设运营方的西安寰宇卫星测控与数据应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寰宇卫星”),自2018年7月注册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深耕商业航天测运控事业。截至目前,寰宇卫星已承接了200余颗商业卫星的测运控服务,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商业航天测运控企业。

  寰宇卫星“寰宇国际航天测控网项目”总投资近10亿元,旨在打造国内规模最大的民商用卫星运营管理中心,满足支持我国各陆、海基发射场同时发射测控、不低于500颗在轨卫星和10个卫星星座长期管理需求。

  (据文昌国际航天城官网)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