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创新论坛 > > 正文

从“百强”榜看园区高质量发展新变化

2023-08-31 09:31:14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孙晓利 评论:0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孙晓利

  以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级经开区为代表的园区已经从最初的“试验田”不断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制度创新的“先锋队”。以调研和数据分析为基础,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于2023年7月5日发布《2023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研究报告》,全面评估我国园区发展水平,以问题为导向找差距、以示范为引领促提升。《报告》指出了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3)的新变化。

  一、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3)新特征

  (一)入榜数量:国家高新区略高于国家级经开区

  2023年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中,国家高新区占52席,国家级经开区为48席。1-20名中,国家高新区数量达13席。21-70名中,国家高新区占27席,国家级经开区占23席,国家高新区数量较多。71-100名中,国家级经开区占18席,数量明显高于国家高新区。

  (二)区域分布:江苏与广东、山东共同组成园区发展“头部阵营”

  2023年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中,江苏省占19席,其后依次为广东省、浙江省、湖北省、山东省,入榜园区数量分别为9席、8席、8席、7席。甘肃省、青海省、海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西藏自治区未有园区入榜。从区域实力看,1-30名中,江苏省占6席,在发展质量和数量方面保持高位,与广东省(4席)、山东省(4席)共同组成园区百强的“头部阵营”。

  《报告》显示,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3)新格局:东部地区北上广强者恒强,江苏、浙江需重点关注腰部园区;中部地区总体实力持续提升,安徽、湖北两省进位明显;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头部园区相对稳定,整体略有下滑态势;东北地区辽宁领跑东北地区,各省分化较为明显。

  二、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3)新成就

  (一)总体情况:千亿级园区已达54个

  2023年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中,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园区共有54个,较上年增长6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00家的园区67个,较上年增长2个,进出口额超过500亿元的园区49个,较上年增长9个。

  (二)入榜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所有国家高新区的81%

  2023年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中,52家国家高新区企业营业收入达37.93万亿元,占所有国家高新区企业营业收入的7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9.27万家,占所有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81%;上缴税费达1.53万亿元,占所有国家高新区上缴税费的72%;出口额达4.23万亿元,占所有国家高新区的81%。

  (三)入榜经开区:出口额占所有国家级经开区出口额的60%

  2023年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中,48家国家级经开区GDP达6.34万亿元,占所有国家级经开区GDP的46%;实际利用外资达386亿美元,占所有国家级经开区实际利用外资的56%;税收收入达1.17万亿元,占所有国家级经开区税收收入的53%;出口额达3.04万亿元,占所有国家级经开区出口额的60%。

  三、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3)新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依然严峻

  2023年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中,入围数量、经济总量、进位情况等指标的变化,反映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呈减缓态势,但西部园区发展仍然较弱。从入围数量看,2023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入围园区数量分别为57、21、15、7席。相比2022年,东部减少2席,中西部分别增加1席,但西部数量仍较少。从经济总量看,2022年、2023年东部入围经开区GDP分别是中西部的1.78倍、1.71倍,东部入围高新区企业营业收入分别是中西部的1.82倍和1.73倍,差距仍较大但有所减小。从进位情况看,以湖北、安徽、江西等为代表的中部地区进位较为明显,西部进位不明显。东部地区中,江苏、山东和浙江腰部和尾部入围园区位次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二)高新区区域发展失衡加剧

  2023年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中,东部与中西部国家经开区在进出口额之比(2022年:2.38倍;2023年:2.18倍)、实际利用外资之比(2022年:1.57倍;2023年:1.44倍)等关键指标上的差距均有不同程度缩小。但是,国家高新区区域发展失衡仍在加剧,在创新能力上的差距尤为突出。入围百强的国家高新区中,2022年和2023年东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是中西部的1.56倍和1.93倍,差距拉大。此外,2023年园区百强中,52家国家高新区的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国国家高新区企业营业收入的7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81%,上缴税费占全国国家高新区上缴税费的72%,集聚度明显较高,头部效应明显。

  (三)经开区创新发展压力较大

  2023年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中,共有52家高新区、48家经开区。头部1-30名中,高新区占17席,经开区占13席,高新区优势明显。尾部71-100名中,经开区占18席,高新区占12席,经开区占比较大。该结果与评价指标体系中“科技创新”和“产业跃升”指标权重较大有一定的关系(各占30%),但也反映了经开区的短板。以1-30名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指标表现为例,入围高新区是入围经开区的约10倍。剔除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深圳高新区三大头部高新区的影响,其余14家高新区与13家经开区的差距也近4.7倍。此外,入围经开区与入围高新区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数量、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等指标上差距也较大。

  (四)都市圈中心城市园区独强

  仅从国家发改委已批复的八大国家级都市圈看:第一,西安都市圈、沈阳都市圈除中心城市有入榜园区外,都市圈覆盖的周边城市均未有园区入围。第二,成都都市圈、武汉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成都、武汉、南京、长沙等中心城市均有园区入围,但非中心城市仅有部分园区入围。其中,成都都市圈中,非中心城市仅有德阳经开区入围,且处于百强尾部,眉山、资阳尚未有园区入围;武汉都市圈中,非中心城市仅有黄石、鄂州有园区入围,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均未有园区入围;南京都市圈中,非中心城市镇江、芜湖两地有园区入围,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等未有园区入围。长株潭都市圈中,湘潭尚未有园区入围。第三,重庆都市圈、福州都市圈,园区入围情况整体不理想。

  (五)部分经济大省的园区不强

  2022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福建、湖北、湖南、安徽位列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前十省份。从十大省份百强园区入围情况看:第一,福建省、河南省入围园区的数量不多,均只有3家。第二,山东、湖南两省入围园区的实力不强。1-15强中,山东省、湖南尚未有园区入围。第三,四川省入围园区分布存在断档。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分别位于7、36位,绵阳高新区、宜宾临港经开区、德阳经开区则均处于最后梯队。此外,2022年GDP十强城市中,重庆入围园区数量较少,仅有重庆高新区和重庆经开区,且位次相对靠后,园区发展水平没有充分体现城市实力。

  (六)转型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

  从对2023年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在产业集群建设,集约化、数字化、低碳化发展,以及产城融合、企业服务等加分项的得分情况看,总体较不理想。例如,“三化”转型上,多数园区的发展举措以落实所在省市级总体部署为主,但在实际推动中存在“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问题,且缺乏配套政策支撑;在产城融合上,探索了“政区合一”“多区合一”“整合升级为新区”等多种模式的管理体制改革,但整合过程中暴露的财政体制不优、人员编制不足、薪酬激励不活等深层次问题仍需要较长的时间消化解决,在促进产城融合上的实际效果仍未有定论;在企业服务上,多数园区加分主要集中在政务服务改革,但在全生命周期全要素企业服务构建上的部署明显不足。

  四、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3)新方向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园区是实体经济的集聚区,百强园区更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主战场。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认为,新时代下,百强园区发展应重点做好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绿色化、开放化。

  高端化方面:一是推动园区产业基础高级化。二是提升园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

  数字化方面:一是重点破解“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问题,推动园区工业企业生产制造环节和能源管理数字化。二是探索建立以园区CIM平台为底座的智慧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率效能。三是推动政策供给从“给优惠”向“育场景”转变,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

  融合化方面:一是要以一二三产融合,带动产城融合,以体制机制改革带动产城融合。二是围绕新型消费需求布局新业态,同步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

  绿色化方面,一是要加快新能源供应。二是加大“存量空间挖潜”,推动存量空间再布局,开展盘活路径再研究。

  开放化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外资企业服务机制,构建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二是支持园区外向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和完善企业境外投资服务体系。三是创新国际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全链条国际创新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作者系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范晓婷)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